申城“海癡”科學家創多項海洋科考第一

2018-09-03 09:52:27|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申城先鋒|心繫藍色海洋 “海癡”科學家創多項海洋科考第一

  “在茫茫的大海上,在深邃的海底,有許多驚人的美景,我們在欣賞和讚嘆美麗大自然的同時,更關注自然界神奇背後的奧秘。每次海上科考,我都覺得時間實在太短了。”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就是這麼一個“海癡”,心繫藍色海洋,長年奮戰在海洋科學與教學科研的第一線,10多次擔綱我國大洋和近海科學考察的首席科學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新發現和首創性學術成果。

  人生“註定”與海有緣

  周懷陽名字裏有個“陽”字,與“洋”諧音。同事和學生們都調侃説,這或許就註定了他與海洋有著不解之緣。他兩度獲評中國“大洋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先後獲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他以一名共産黨員的本色、一名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情懷,用心書寫著我國海洋研究自主創新、趕超國際先進水準的奮鬥篇章。

申城“海癡”科學家創多項海洋科考第一

圖説:周懷陽教授在指導水池模擬實驗 來源/同濟大學供圖(下同)

  早在1990年代初,周教授就認識到我國的海洋科學還很弱小,離那些傳統海洋強國的差距相當大。特別是作為海洋研究中基礎性學科之一的海洋地質學才剛剛起步,是個非常年輕的科研領域。於是,原本學地質學、研究地質學的周懷陽,從1991年開始,將科研的重點從陸地轉向了海洋。

  他是國內較早呼籲開展載人潛水器科學研究的倡議人之一,從2003年就開始參與“蛟龍”號的科研工作,負責承擔“7000米載人潛水器海試選址”的研究工作,在南海為“蛟龍”號的安全海試圈定了1000米、3500至4000米水深級別的場址。2013年,在“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中,他不僅是首個航段——南海航段的科學負責人,成功設計了航次調查方案,還成為“蛟龍”號首位下潛科學家。

  海洋科學在轉型,海底長期觀測是未來趨勢。周懷陽是我國海底觀測網技術和海底原位監測技術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帶領研究團隊在“十一五”期間承擔了國家863重點項目“海底長期觀測網絡試驗節點關鍵技術”,研發的相關技術和設備為我國即將開始大規模建設的海底科學觀測系統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周教授是教育部“國家海底長期觀測系統”技術方案總負責人,一直在積極配合推進這一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建設實施。由同濟大學牽頭的“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這一大科學設施建成後,將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提供重大科技創新助推力量。

  事業多與“第一”相聯

  “人一輩子總要做一些對社會、對國家有益的事情。”作為一個常年與海洋打交道的人,他的胸懷是寬闊的,他的信念是執著的。周懷陽在教學科研的道路上一直不忘初心、銳意進取。綜觀周教授的人生履歷和學術成就,可以清晰地發現他的名字是與一連串首創性“第一”聯繫在一起的。

申城“海癡”科學家創多項海洋科考第一

圖説:周懷陽教授指導研究生做實驗

  2002年,他領銜的團隊自主成功研發我國首臺高溫高壓開放式深海生物地球化學實驗研究平臺,並開發了沉積物保真採樣和間隙水採集等裝置。2008年,他指導博士生利用這一平臺在國際上首次模擬海底熱液環境成功合成了丁烷和戊烷,該成果對油氣無機成因研究和地球生命起源研究意義重大。

  2007年,他作為課題負責人,建立了我國首個海洋資源的礦床地質模型,為我國和國際海底管理局多金屬結核資源的預測和評價提供了科學依據。

  2013年2月,由周懷陽教授作為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成果《支撐馬裡安隆起虧損地幔的薄洋殼證據》,作為主題論文發表于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對40多年前外國學者提出並沿用至今的“地幔羽”假説提出了挑戰。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認為,這是中國科學家在深海硬岩石研究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是中國在大洋岩石圈研究上頭一回出彩。

  2013年6月,在“蛟龍”號載人深潛器首個科學試驗性應用航次的“南海航次”中,他利用自行研製的流體採樣器等設備,為我國首次在深海海底採集到了保壓流體等多種珍貴樣品。

  不久前,在由周懷陽擔任首席科學家的國家基金委“南海深部計劃”南海遙控深潛科考航次中,他的團隊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了古熱液區,並採集到古熱液煙囪樣品。

  耐住寂寞教書育人

  “每當科考中有了新發現,形成學術成果併發表出來,感到自己能為國家海洋事業做出一點微薄的貢獻,我就特別高興。”周懷陽説。

  自1998年起,周懷陽教授長期作為國際海底管理局邀請的中國方面的主要科學家,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多項規章制度的研討和起草工作,並擔任國際海底管理局環境諮詢專家。他意識到,中國海洋事業方興未艾,急需一大批新生力量接續奮鬥。因此,他也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天職。他常常告誡自己的學生:“海洋地質研究既艱苦又沒有豐厚的物質回報,耐不住寂寞就請不要來做這項工作。”“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沒有捷徑可走,需要有嚴謹踏實的工作態度。”他還時常這樣對學生解讀所謂的壓力:“如果壓力來自於外部,那你的確會感到不堪重負;如果壓力來自於你內心,它就是你不斷努力的動力。”

  2013年,在獲得同濟大學首屆“卓越教師獎”後,他將10萬元獎金全部捐贈給海洋學院,用於為來自農村的學生專設的“海洋學院卓越勵志獎”。

  他培養的博士、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孫治雷説:“周老師是我一生的楷模。他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鼓勵我,使我不敢懈怠,時刻牢記著要為我國海洋地質事業貢獻力量。”

  遠至東太平洋、印度洋,近到中國南海,已經潛入深海六七次的周懷陽,始終留戀著大海。他説:“希望在退休前我能有更多的機會出海考察。同時,我也會把這份對科學的熱忱傳授給學生們,使我國的深海科考事業薪火相傳、後繼有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