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家車企新能源資質恐遭叫停

2018-09-05 08:49:07|來源:北京商報|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面對國內新能源汽車産業散亂的問題,國內相關部門開始清理企業的生産資質。9月3日,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發佈了《關於對擬上報〈特別公示新能源汽車生産企業(第1批)〉企業清單進行公示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擬將停止生産新能源汽車産品12個月及以上的30家企業名單上報工信部。工信部將予以公示並核查,未通過核查的車企將被責令停止生産銷售活動。業內人士認為,佔産銷總量只有3%的新能源汽車分散在200多家汽車企業,此次工信部或將重新核查30家企業的生産資質,無疑為國內梳理生産資質、整治散亂的局面打響了第一槍。

  30家車企一年未生産

  《通知》顯示,按照《新能源汽車生産企業及産品準入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工信部對於2017年7月1日前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産資質的企業進行了梳理,共有30家企業,包含華晨汽車、廣汽本田、長安標致雪鐵龍、重慶長安鈴木、普天新能源汽車等。從公告中可以看出,名單中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産資質的30家汽車企業,在一年及以上的時間內沒有進行新能源汽車的生産銷售。

  《規定》第二十三條顯示,對於停止生産新能源汽車産品12個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生産企業,工信部將予以特別公示。相關企業再次生産要經過工信部核查,若未通過,工信部應責令其停止生産、銷售活動。

  在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上述車企在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産資質後,並非沒有産品,而是在研發中落後於新的産品標準,遲遲未能進入産品目錄,導致生産的脫節。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華晨汽車産品時發現,華晨汽車此前曾生産過金盃大海獅純電動車和中華HEV等車型,並在瀋陽等地銷售過。近年來,華晨在新能源領域的步伐停滯下來。一位接近華晨企業人士透露,華晨汽車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採取自主研發,包括電機、電池等電動汽車的主要部件都是由內部團隊研發。但是,近兩年內,華晨企業都在忙於內部整合,將金盃品牌與雷諾合資,僅保留中華品牌,同時研發部門將大量資金用於中華V6、V7的研發,導致對新能源産品的投入很少,錯失了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發展機會。

  按照工信部的要求,《通知》中涉及的30家車企,通過公示,請社會各界監督,如有異議,可以在公示期內將書面意見反饋至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對此,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此次在蒐集反饋信息並將最終名單上報至工業和信息化部後,或將有部分汽車企業被取消新能源汽車的生産資質。

  新標準促企業加快研發

  在國家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大背景下,許多汽車企業在最初制度還不完善時便拿到了新能源汽車的生産資質,但“佔坑”後,一些企業並未積極進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與生産,而是將“底牌”藏在手中。

  據了解,近年來工信部按照新補貼政策中的技術指標,對已列入前期目錄的車型進行了審查和篩選。按照舊政策標準發佈的2017年第1-12批及2018年第1-4批《推薦車型目錄》(以下簡稱“舊目錄”)被廢止,而上述16批目錄涉及的3716個車型只有1977個車型進入今年的新目錄,有1739個車型被淘汰。崔東樹表示,2017年廢止了2016年的舊目錄,而新標準出臺後,2018年又有新目錄出臺。因此,企業的車型沒有進入目錄,無法繼續生存,停産也在意料之中。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7月初,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宣佈,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平臺(以下簡稱“雙積分管理平臺”)已經上線,乘用車企業雙積分交易正式啟動。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雙積分交易將成為彌補新能源汽車企業在補貼方面逐年退坡,甚至停止所帶來的利潤“虧空”,以及緩解成本壓力的重要解決辦法。而上述30家企業一旦生存資質被取消,也意味著將失去新能源汽車積分,不得不採取購買積分而填補空缺。

  行業散亂或將進入整合期

  事實上,工信部此次整治新能源汽車擬取消部分生産企業的生産資質,無疑與國內新能源汽車産業散亂有關。

  科學技術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産業化司副司長續超前曾表示:“我們國家新能源汽車從産業來看比較分散,産品技術水準參差不齊,缺少明星車型和國際高端品牌。雖然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已經在世界領先,但新能源汽車卻分散在200多家汽車企業。”

  資料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連續三年産銷量全球第一,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總量超過180萬輛。2018年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將産生40%-50%的增速,全年新能源車銷量或將超過100萬輛。然而,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佈的數據,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産能過剩問題相當嚴重。2015-2017年6月底,國內已經落地的新能源整車項目超過200個,各類車企已經公開的新能源汽車産能規劃超過2000萬輛,是《汽車産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設定目標的10倍。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獲取獨立新建純電動汽車生産資質的企業有15家,雙資質的純電動汽車企業僅有7家。從今年起政策補貼逐漸退出,直至2020年全部退出。這也意味著,留給車企的窗口期不多了。另一方面,目前在等待資質的企業有200多家,在排隊過程中這些企業仍要保證資金與人力投入。

  崔東樹表示,面對新能源産量過剩,適時的清理將為新能源汽車産業提供更加良好的發展空間和競爭環境。而騰出來的生産資質,也將給後來者留下了發展機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