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醫院手術室機器人全年代步近8000公里

2018-09-06 09:14:32|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一年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東院手術室來了一位鈦米高值耗材智慧配送機器人。每天,這個白色箱狀機器正不緊不慢地來回穿梭,它熟練地拐彎,側身避開障礙物,向著發出配送申請地目的地前進。

  運營一年下來,大數據“驚呆”所有人:2017年9月到今年8月,機器人配送平均每天 33趟,全年累計代替巡迴護士走了7320公里,約1830萬步,減少護士取耗材時間約610小時。這不僅大大減少巡迴護士工作量,同時實現了二級庫房醫療物資尤其是高值耗材的入庫、申領、出庫、配送等全程管理,減少差錯率。

  仁濟醫院副院長虞濤坦言,仁濟醫院在全國率先在手術室引入鈦米智慧物流機器人,就是要實現醫療物資智慧管理與護士減負減壓雙贏。機器人代替巡迴護士出入手術間取物品,大大提高運輸效率;實現手術室物資的全流程閉環管理,防止人為錯誤。根據機器人後臺操作記錄,人們還可追蹤物資使用情況,規範物品使用。他介紹,近幾年仁濟醫院推動人工智能落地,醫療服務不斷創新。手術室鈦米機器人將醫院的醫護人員、病患、器械耗材等“物”通過互聯網的形式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信息交互、可感知、可互動、可控制的物聯網絡,有利於更好的幫助醫護人員服務患者解決問題。

  仁濟醫院手術室每天需要進行兩百多臺手術,每個手術室一天要完成多臺手術,每台手術都需要大量耗材。原來耗材的出庫、入庫、配送都是使用人工進行登記、送貨,而鈦米手術室高值耗材智慧配送機器人則能改變這一現狀,代替醫護人員進行術前、術中的耗材配送、管理,讓醫護人員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另外,機器人能將運輸過程中的出庫、入庫、使用、退庫等各個物資運輸環節實時記錄,實現手術室物資運輸全程追溯,將物資供應到各個手術室、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統一系統,方便工作人員進行手術室物資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

仁濟醫院手術室機器人全年代步近8000公里

圖説:機器人改變著醫護人員工作方式 來源/院方供圖

  手術室護士長周亞芬感受頗深,她説手術室機器人的六大優點明顯:一是在使用了機器人之後,手術室耗材的存放量大大減少。人們無需再像以往一樣,每一台手術需要提前一天發放多種型號的高值耗材至手術房間,而只需當天需要什麼耗材就用機器人從庫房領取什麼耗材;二是可以從計算機系統中更清晰的清點每日高值耗材的使用情況,核查有無漏賬錯賬。而無需像以往一樣,用紙質核查,提高了核查的效率和正確率;三是減少了手術室護士的工作量。他們無需再來往于手術室及庫房之間,每天每個房間。手術室每日機器人配送比人工配送節約2公里左右,20-30分鐘的人工來回的路程;四是可以更直觀的讓房間手術醫生查看到庫房現有高值耗材是否有餘量可使用,以便更好地為手術選擇合適的高值耗材,減少了因需要人工來回庫房選取或更換合適耗材而可能的手術中斷次數;五是可以很好的控制高值耗材的使用;六是機器人艙內定期擦拭消毒,保證高值耗材始終處於一個合適的存放條件中,也讓運輸過程也達到了無污染化。

  近幾年,仁濟醫院後勤管理智慧化的進程正在不斷地改變著醫護人員工作方式。作為智慧化手術室建設的重要一環,仁濟醫院率先引進手術室智慧物流機器人,進一步完善手術室高值耗材、器械包和被服運輸等全流程管理。此次手術室智慧物流機器人系統的落地,不僅反映了醫院後勤智慧發展的前瞻性,也推進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在醫院醫藥和耗材物流智慧化、監管智慧化領域的應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