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一批老建築經保護修繕重回公眾視野

2018-09-13 08:58:03|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滬上一批老建築經保護修繕重回公眾視野 它們煥發新生,驚艷了時光

  楊浦區恒仁路上居然有座 “小故宮”,靜安區北蘇州路470號大院內曾矗立著中國第一商會,曾經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在謝絕普通訪客近70年後以潮流文化社區的面貌重回公眾視野……近期,滬上一批老建築,正通過城市更新的方式保護修繕,煥發新生。在尊重歷史、尊重原貌的前提下,它們或延續最初的使命,或融合新業態重塑功能,努力為傳承歷史文脈、留住城市記憶探路,驚艷了時光。

  重檐歇山的屋頂、明黃色的琉璃瓦……上海居然有座“小故宮”

  重檐歇山的屋頂、明黃色的琉璃瓦……恒仁路長海路口,一幢古色古香的老建築別具一格,與故宮頗有幾分相似。它是曾經的上海市圖書館。經過三年多的修繕擴建,這座承載了滿滿城市記憶的歷史建築,將重新延續其最初的歷史使命,成為楊浦區圖書館新館。目前,該館尚未正式對外開放,但已成為“網紅”。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修繕後的原上海總商會門樓。(都市再生設計研究院供圖)

  這是一幢中國式塔樓,坐西朝東,古典式重檐歇山式的屋頂頗具特色,檐下有鬥拱,在方圓一公里都可以眺望到。從正門進入,迎面是156平方米的大廳,朱紅色柱子與雕梁畫棟的裝飾充滿了民族韻味。

  建築內部裝飾精美,初建時的孔雀門和彩繪天花被保留下來,讓歷史的年輪得以保留昭示。一層地面為紅色缸磚,二層為水磨石,可見當年上海市圖書館的彩色LOGO標示——一本攤開的圖書象徵著求知好學。據史料記載,蔡元培在該館建成時曾題詞:“括囊大典,網羅眾家。”意思是希望該圖書館收藏的書籍要包羅萬象,兼顧大眾與專業讀者的需求。

  這種在北方常見的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在上海並不多見,路過附近的人們忍不住為它駐足,恍惚間還有種穿越的錯覺……該建築的設計出自中國民族建築師董大酉的手筆。它于1934年9月動工,1936年9月試運營。留存下來的最初的設計手稿顯示,圖書館本應為 “井字”佈局,然而由於經費原因,只完成了一部分便對外開放,呈 “工”字形。

  作為公共圖書館,它的誕生生不逢時。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它短暫地開放了不到一年便被迫關閉。建築週邊墻壁上零星的槍眼,見證了當年的炮火。上海解放後,該建築為同濟中學長期使用,同濟中學遷出後空置多年。如今,經過修繕擴建,這座老建築終於重獲新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重檐歇山的屋頂、明黃色的琉璃瓦……曾經的上海市圖書館,與故宮頗有幾分相似。(楊浦區圖書館供圖)

  北蘇州河畔曾矗立著中國第一商會,見證近代上海民族工商業發展

  北蘇州路470號大院內,一座102歲的歷史老建築近期悄然露出了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真容。這幢建築落成于1916年,是原上海總商會會址。

  上海總商會,脫胎于清政府于1902年設立的上海商業會議公所,後改稱上海商務總會。1912年,上海商務總會與江浙紳商自行組織的上海商務公所合併,正式定名為上海總商會。這個中國第一商會承擔了大量社會管理與服務職責,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商務公斷處,起草了第一份商法草案,孕育了中國第一代工商業企業家。輝煌時期,它曾迎接過美國商會代表團、籌辦過中國國貨展覽,舉辦外交討論會議、處置江浙戰爭善後會議等等,為當時顯赫的工商界名流的聚會之地,見證了近代上海民族工商業發展。

  據《上海總商會新建議事廳開幕紀念冊》記載,這幢大樓當時投入經費約白銀十萬餘兩,聘請了上海頗有名望的英國建築事務所通和洋行負責設計,擁有當時這個城市跨度最大的弧形穹頂,兩層通高,跨度約 18.3米,可容 800人開會的大議事廳。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總商會經歷過幾次變遷,先後用於上海電子管廠、聯合燈泡廠、上海市電子元件研究所的生産和研究,建築的結構形態也因此發生了較大改變,門樓主立面頂部“上海總商會”幾個大字被抹去。

  上海總商會修繕項目總設計師淩穎松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見到這座建築時,它的外墻斑駁、門窗歪斜,和幾十米開外、雜草叢生的一座三角形門樓一起,矗立在北蘇州河路與河南北路交界處的一片空地裏。八年精心修繕,這幢歷經百年滄桑的老建築終於重現昔日的風采,並以前所未有的開放性融于城市生活。眼下,這裡正在舉辦 “上海總商會百年展”,讓人們重溫城市記憶。未來,多類時尚展覽、跨界展演等國際交流活動將在此舉辦,昔日的議事大廳將成為宴會大廳,續寫東西方文化交融的魅力,創造屬於這個城市未來的生活和時尚。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旁邊的原體育館內,有目前上海僅存的近代僑民總會露天泳池,泳池水質澄澈,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周圍白色歐式立柱的倒影。(華建集團歷史建築保護設計院供圖)

  “生人勿近”近 70年後,這裡蝶變成時尚文化新地標

  會員制獨立書店、360°觀景餐廳、潮流藝術展覽……這是上海時尚文化新地標——上生·新所。很難想像,這個24小時活力社區,在近100年前是外籍僑民休閒娛樂的場所;而在近70年前,它變身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作為科研場所一直生人勿近,謝絕普通訪客。

  上生·新所位於延安西路1262號,場地內有原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及其附屬建築、孫科住宅等歷史建築,以及上海市生物製品研究所時期建造的30余幢生産用房。其中,建於1924年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是園區的“元老”。它由美國著名建築師艾利奧特·哈扎德設計,紅屋頂、圓拱門,一樓大廳有很多曲線優美的螺旋。該建築原是為在滬英美僑民設置的,集休閒、娛樂、生活的社交場所。寬敞的室內曾被分成保齡球館、橋牌室、檯球室等,一整排連續的都鐸式拱形玻璃門十分壯觀。

  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旁邊的原體育館內,有一個全上海都十分罕見的“英制”露天泳池。這也是目前上海僅存的近代僑民總會露天泳池,泳池內水質澄澈,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周圍白色歐式立柱的倒影,很是驚艷。

  説到鄔達克,人們一定不會陌生,上海諸多知名歷史保護建築都出自於他之手,園區內的孫科別墅就是其經典作品之一。孫科別墅建於上世紀30年代,主體建築系西班牙式,兼有巴洛克建築風格,至今仍能見到保留較為完好的屋面筒狀瓦片,外立面的魚鱗狀拉毛尖券拱門,內部螺旋柱子十字拱頂等,花園為中式庭院風格,一條人工河流蜿蜒流淌。

  新中國成立後,該地塊成為我國自主研發疫苗的科研和生産基地,陸續建設了一批科研辦公、實驗室、廠房倉庫及配套用房等。這些並非保護類建築,卻有著自身的特色。比如,上世紀60年代郭沫若之子郭博設計的現代主義風格高層建築“麻腮風大樓”,被譽為當時的“長寧第一高樓”。

  “歷史建築並非封存在玻璃罩中的展示品或歷史劇的背景,設計一方面要讓它們盡可能長久地在時間中保持下去,同時要將其活化成為我們當代生活的一部分。”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項目的建築師宿新寶如是説。據透露,上生·新所一期已對外開放,吸引了20多家品牌進駐,新、舊事物在這裡碰撞交織,讓街區充滿生機活力與魅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