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辦刊《中國教會新報》(影印本)首發

2018-09-05 08:47:35|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晚清辦刊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中文期刊《中國教會新報》(影印本)首發

  在中國早期報刊史上, 《萬國公報》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然而,鮮少有人知道它的前身是1868年創刊的 《中國教會新報》。歷時數年整理與打磨,由上海書店出版社依據上海圖書館所藏全套原刊出版的《中國教會新報》 (影印本)9月4日在徐家匯藏書樓首發,為人們揭開了這份晚清時期辦刊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中文期刊的面紗。

  《中國教會新報》 (後稱 《教會新報》,以下統稱 《教會新報》),由傳教士林樂知在上海創辦,自1868年9月起,每週出版一期, 至1874年8月,前後出刊300卷。該刊從第301捲起易名為 《萬國公報》,此後歷經停刊、復刊、週刊改月刊等變化,至1907年終刊,共以此刊名出刊677卷 (冊)。

  “《教會新報》的創辦雖以傳播宗教為目的,但在經營過程中採取了一系列適應性變革,使刊物的內容逐年發生變化,辦報重心由宗教宣傳向世俗知識介紹轉變。”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指出,實際上,在該刊易名《萬國公報》前,就已經成為一份包括宗教、政治、社會和科技內容的綜合性期刊。它是晚清西學東漸的重要媒介和文字載體,對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啟蒙産生了重要影響,對於研究中西文化交流、中國近代出版史等都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比如,該刊傳播了內容豐富的西學,客觀上推進了西學東漸。據記載,《教會新報》首先刊登的是化學知識文章,從第四期起刊登 《擇抄格物入門化學第一章論物之原質》,以後持續40期連載 《接抄格物入門化學》。此外,陸續刊登了天文、地理、地質、生物、醫學、農學方面的文章,同時介紹了大量西方科技發明的成果,如電燈、電報、照相、火車、鐵路、自行車、顯微鏡、印刷機等産品,以及各國的教育、歷史、政治、社會現狀。在當時,這些新知識很大程度上開拓了中國讀者的知識視野。

  值得注意的是,林樂知在主持 《教會新報》出版的同時,還在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從事譯書工作。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由政府創辦的翻譯西書機構,也是中國近代譯書最多、影響最大的翻譯機構。根據1909年所編 《江南製造局譯書提要》的統計,該館先後共譯書160種。對於林樂知而言,在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的譯書工作是他一生中的重要經歷,他在 《教會新報》上對此也有報道。

  比如,他在第180期上刊登了署名“翻譯館友”的 《上海製造局譯書記》,介紹了翻譯的圖書和口譯者,列出了已“刻成之書” 《運規約指》 《制火藥法》等十二種書的價格和售書地址。從第181期起連載了朱逢甲所寫的 《新譯西書提要》,首刊 《開煤要法》提要,字數佔到五頁半,之後各期連續發表了《制火藥法》提要等。這些文章宣傳了翻譯館的譯書成果,為中國近代出版史上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史料。

  有學者表示, 《教會新報》上的“告白”和各類廣告也是值得關注的內容,它們為史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和別樣的視角。

  據了解,上海書店出版社曾于2014年推出全套 《萬國公報》 (全60冊),此次又依據上海圖書館館藏 《中國教會新報》全套原刊,按照16開精裝,分裝10冊影印出版,使這套中國近代早期的中文期刊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