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研究報告發佈

2018-09-21 09:07:43|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之”字型高鐵網成重要助推力 長三角城市群協同發展指數發佈

  9月20日下午,在“長三角開發區協同發展聯盟成立大會暨協同發展論壇”上,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和上海市開發區協會聯合發佈了“長三角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18)”研究報告。這也是第20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的主題活動之一。

  長三角地區一體化既是全球區域合作發展背景下的必然趨勢,也是新時期黨中央對推動長三角更高品質發展的要求。此次“長三角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18)”是華東師範大學曾剛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基於“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所做的針對長三角區域的首次專題性發佈。自2015年以來,“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已經連續三年發佈,在國內外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並被納入“國家智庫報告”。本次發佈的“長三角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18)”由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生態支撐4大領域20個核心指標組成,在繼承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重點增加了開發區協同發展的相關指標。研究團隊還採用自然斷裂點、空間自相關和規模-位序分析等科學方法,對長三角4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進行了系統分析。

“長三角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研究報告發佈

來源/受訪者供圖

  報告將長三角城市根據協同發展能力分為5個等級,其中上海是龍頭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在長三角城市中排名首位;南京、蘇州、杭州、寧波、無錫、合肥6座城市是對長三角地區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綜合樞紐城市;溫州、鎮江、南通等12座城市是重要節點城市,在個別領域表現突出;嘉興、蕪湖、紹興等11座城市是一般節點城市,對周邊的輻射帶動能力相對較弱;宿州、池州、亳州等11座城市是協同發展能力薄弱的地方城市。

  從空間分佈上看,長三角各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空間分佈較為均衡,不存在顯著的空間集聚現象,説明長三角內部一體化程度較高;從要素間關係看,長三角城市的經濟發展水準、科技創新水準和交流服務能力與其生態支撐能力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性,説明目前的發展尚未形成生態包含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從各城市協同發展能力的推動力看,高鐵線路的“之”字型結構對長三角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有重要影響,而創新的作用仍待加強,如合肥等科技創新水準較高的城市協同發展能力並不高。

  研究報告還提出建議,未來應該開展頂層設計,通過啟動長三角一體化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和建立國有非盈利性組織,以推動長三角全域一體化;加強跨區域生態管控合作,完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推進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實現綠色發展;加強開發區之間合作,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集群的引領作用,推動長三角創新集群建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