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古典詩詞遇見AI 2018年浦東新區科普詩詞大會開幕

2018-09-29 08:56:15|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當古典詩詞遇見AI等科技元素,會迸發出怎樣的獨特魅力?9月28日,2018年浦東新區科普詩詞大會正式拉開帷幕。科普詩詞機器人“小東”閃亮登場,與主持人互動,並朗誦和解析詩詞,讓古典詩詞大會增添了“科技范”。

當古典詩詞遇見AI 2018年浦東新區科普詩詞大會開幕

圖説:2018年浦東新區科普詩詞大會今天拉開帷幕。浦東科協供圖

  據悉,2018年浦東新區科普詩詞大會,160所中小學組隊參加,弘揚經典、寓教于樂。線下賽區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組別,所有活動將在接下來兩個月內漸次展開,並於11月下旬決出“狀元”“榜眼”“探花”等優勝隊伍。

  大會特設線上趣味活動,不分組別,面向全社會開放參與互動競技,旨在廣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普及科學知識。浦東科協有關負責人表示,詩歌是人對世界的感悟,科學是人對世界的理解,而在人與世界的聯繫中,感悟和理解是同時存在的。因此,好的詩歌,都包含著人們對世界的認識。

當古典詩詞遇見AI 2018年浦東新區科普詩詞大會開幕

圖説:開幕式上,科普詩詞機器人“小東”閃亮登場。浦東科協供圖

  大會創新性總結了詩歌與科學相互關係的5種情況。一是詩歌體現了科學的常識,比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體現了氣溫與海拔的關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體現了自然界的生態循環;二是詩歌中蘊含著當時人們並不清楚的科學道理,比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體現的是季風的海陸差異;三是詩歌之問也是科學之問,比如屈原《天問》“日月安屬?列星安陳?自明及晦,所行幾裏”、辛棄疾《木蘭花慢》“飛鏡無根誰係?姮娥不嫁誰留”,都是天文學的問題,可以啟發人對宇宙的思考;四是只有用科學知識才能解釋詩歌,比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只有知道長江水質的變遷,知道唐代長江水質非常清澈這個科學知識,才能正確理解這兩句詩;五是用科學來解釋詩歌會別有洞天、趣味橫生,比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是中國的現象,美國就沒有春雨,這是因為中美的地形差異特徵所決定的。

  記者了解到,詩詞科普大會,圍繞著這5個方面,覆蓋了天文、地理、氣候、光學、數學、力學、聲學等自然科學的很多方面,有效地在詩歌和科學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為科普進校園開闢了一條新的渠道。“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大會將揭開這些膾炙人口詩篇中的自然科學神秘“面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