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等教育創一流 匹配卓越全球城市

2018-09-29 09:58:4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滬上共14所高校、57個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範圍 高等教育創一流 匹配卓越全球城市

  近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黨和國家領導人再次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日前上海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上海要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中國最好、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一流本科專業。

  截至目前,滬上共有復旦大學等14所高校、57個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範圍。而對照世界通行的標價指標工具,目前上海高校學科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前百分之一行列的91個、前千分之一的12個、前萬分之一的1個,入列“百千萬”的學科數量穩步提升。

  如何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上海正抓住國家實施“雙一流”建設重大機遇,著力發展與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

  育人為本 激勵教學

  教育教育,育人為本。今天,來自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華東師範大學馬院的閆方潔、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的賀光輝等接受上海市對青年教師的最高規格表彰。這兩位代表上海參加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決勝,在文、理、工和思政課專項4個組別中,拿下兩個組別的一等獎;另兩位取得國賽入場券的滬上青年教師,也分別獲得兩個二等獎。

  作為交大電院副研究員,賀光輝講授多門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如VLSI數字通信原理及設計、微納電子系統綜合設計、通信系統積體電路設計等。

  上海在“雙一流”建設中將提高本科教育教學品質作為“生命線”。4年前,就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啟動實施市屬高校本科教學激勵計劃:在機制上保障高校所有教授必須為本科生授課,而且要上基礎課及專業基礎課,以此作為教授任職基本條件,每位教師都須安排為學生坐班答疑時間。如今,調研問卷顯示,學生認為激勵計劃帶來最為顯著的變化是教師更加注重課堂上與學生互動、更注重指導課後學習活動。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激勵計劃對於個人學業起到了推動作用,個性化學習需求得到了更好滿足。

  自踏上講臺的那一刻起,“80後”閆方潔就為自己設定了15字的教學理念,“融信仰于教學之中,用真情感化學生”。作為首批5個全國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教學研修基地之一,華師大馬院常務副院長王建新表示,她上課的特點主要是有學術性和理論深度,能夠以理服人,補上了當下思政課堂的薄弱之處。

  經過多年探索,上海高校現已形成以4+1門思政課必修課為核心、60余門“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為骨幹、1000余門綜合素養課為支撐、近3000門專業課為輻射的“課程思政”同心圓。

  國家之需 城市之智

  “正係祖國經濟發展日益強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階段,我深信建設一個國際化的頂級基礎科學研究所,定將大幅提升祖國的科技競爭力和文化影響力。”正好一個月前,作為開創華人獲得諾貝爾獎歷史的物理大家,現年92歲的李政道親筆致信,對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所表示越洋祝福。

  那天,李政道研究所在張江科學城正式開建暗物質與中微子、實驗室天體物理、拓撲超導量子計算三大實驗平臺。例如,其暗物質與中微子實驗平臺將建設30噸級的液氙粒子探測基礎設施,實現對暗物質和中微子研究的世界最靈敏探測,産生引領國際的科學成果。

  經諾獎得主、所長弗朗克·維爾切克多方聯絡,已邀請17位國際頂尖的物理和天文學家組成李政道研究所國際諮詢委員會,謀劃李所建設與發展。按計劃,國家、上海市與上海交大合力將“李所”打造成為世界知名的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全球嚮往的頂尖科學精英集聚地、面向未來的中國青年才俊歷練地。

  上海“雙一流”高校積極參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在科創中心“四梁八柱”搭建過程中貢獻大學智慧與力量。比如,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等高校牽頭承建了海底長期科學觀測網、轉化醫學、活細胞功能成像、硬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裝置等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又如,復旦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科技大學承擔了一批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包括國際人類表型組、智慧分子機器、拓撲量子材料、腦與類腦智慧等項目;再如,由復旦大學、中芯國際、華虹集團等單位共同發起並成立了國家積體電路創新中心,圍繞積體電路關鍵工藝節點和系統集成開展共性技術研發。

  幾天前剛落幕的第20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高校展區,52所滬外高校、17所在滬高校、6所境(國)外高校帶來超過750個精品項目參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按照“世界一流、中國特色、上海優勢”目標,高等教育為上海“五個中心”“四大品牌”以及自貿試驗區建設寫好奮進一筆。

  各展所長 辦出特色

  最近,在德國漢堡,首屆上海-漢堡中醫研究生項目開學了。作為“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上海中醫藥大學和德國漢堡大學中醫中心、漢堡大學醫學院職業教育學院合作,開辦了目前全歐第一個以西醫臨床醫學碩士為起點的中醫研究生學位課程項目。首屆學生2018冬季學期入學,順利完成三年學業後,將授予其上海中醫大的中醫學相關專業碩士學位,學歷教育標準掌握最嚴格,且體現中西醫結合特色。

  對接國家“雙一流”,上海也推進著高水準地方高校試點建設,分類支持研究型和應用型8所地方高校爭創一流,做強“雙一流”地方版。根據《上海高等學校學科發展與優化佈局規劃(2014-2020年)》,按照“在高原上建高峰”的思路,上海同步實施“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目前,全市共有30所高校的121個學科點納入建設範圍;而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的上海高校均屬於“高峰高原計劃”高校,其中入選國家“一流大學”建設的4所高校,最高檔的I類高峰學科建設數量達13個,佔I類高峰學科總數的60%。

  市教育主管部門表示,“雙一流”建設中沒有“主演”與“看客”之分,每一所高校都是參與者、踐行者,都可在各自領域和類型中特色見長、做領頭羊。在熱門新興的人工智能學科建設領域,不僅復旦佈局“智慧科學與技術”專業明年將正式招生、上海交大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獲批人工智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人工智能與變革管理研究院正推動“智慧科學與管理”的新型商科專業建設,同樣華東政法大學也設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指數研究院促進“人工智能+法律”研究,而上海理工大學也正依託新工科優勢籌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

  基於此,上海將高校分為學術研究型、應用研究型、應用技術型、應用技能型四類,今年出臺了高校分類管理指導意見,不同高校各歸其類、執行相應標準,真正形成分類規劃、分類投入、分類評價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在此基礎上,市教委等出臺《上海高校分類評價指標》,並完成了首次分類評價。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進一步加強評價結果的應用,通過做實分類評價 ‘指揮棒’,有力引導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長、辦出特色、創出一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