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確立適應更加開放環境和有效防範風險的金融創新制度,形成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聯動機制 上海自貿試驗區為何自帶金融“流量”
高樓林立的陸家嘴國際金融中心(6月21日無人機拍攝,拼接照片)。新華社發
上海自貿試驗區可以説是自帶金融“流量”。作為首家在陸家嘴片區成立的上海國有內資試點融資租賃企業,申能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只用了短短一年時間就建起了自己的“朋友圈”——目前已與眾多金融機構達成業務或戰略合作,獲得信貸額度超過120億元,又與申能新能源投資、上海天然氣管網等近20家企業簽訂融資租賃合同,總金額超70億元。公司董事長謝峰坦言:“我們之所以那麼快就能在融資租賃行業落地生根,是因為自貿平臺的滋養。”
所謂“自帶流量”,指的是自貿區在金融領域先行先試積累的制度創新優勢。經過五年的發展,上海自貿試驗區已確立適應更加開放環境和有效防範風險的金融創新制度,形成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聯動機制。
自貿賬戶
創新金融基礎設施
享受自貿試驗區帶來的創新便利,不少跨國企業第一時間都會提到自由貿易(FT)賬戶這項金融改革的重要基礎設施。“自貿賬戶體系好比一條高速公路,上面不僅有負責監測的攝像頭,還建了很多服務區和加油站,讓更多車子選擇在高速公路而不是鄉間小道上跑。”業內專家形象的比喻説明瞭這一基礎設施的重要性。FT賬戶體系實現了本外幣一體化管理,成為境外融資、結售匯便利化等重要金融改革的基礎,是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的一大創新。
花旗銀行就為艾蘭得集團搭建了一個全功能型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這是首家境外跨國公司通過開設FT賬戶開展國際財資管理中心功能,從而實現全球資金的統一調配和融通管理。
截至今年 6年底,共有56家商業銀行、財務公司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直接接入自由貿易賬戶體系,累計開立FT賬戶7.2萬個,通過自由貿易賬戶獲得本外幣境外融資總額折合人民幣1.25萬億元。
借助開放
金融業態加速集聚
金融業的持續擴大開放,也讓自貿區的金融生態圈不斷“進階”,陸家嘴片區集聚起的眾多全球資産管理巨頭就是一個最佳印證。
在“負面清單”框架下,借助自貿區擴區帶來的跨境資産管理業務創新機遇,2015年9月歐洲最大獨立資産管理機構——安本資産管理集團獨資設立的安本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落戶陸家嘴,成為全國第一家落戶境內的外資資産管理機構。
自此,外資資管機構接踵而至,加速向上海自貿區駐紮。截至目前,全球39家知名資管機構在陸家嘴設立了57家外商獨資資産管理公司;全球資産管理規模排名前10的資管機構中,已有貝萊德、先鋒領航、富達等9家落戶。
加快聯動
增強資源配置功能
短短半年之內,上海期貨交易所就接連迎來兩件大喜事:今年3月,籌備多年的中國原油期貨成功上市,填補了亞洲區域定價基準的空白;前不久,我國首個工業品期權銅期權掛牌交易,進一步提升我國期貨市場的定價能力。
隨著上海自貿區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聯動機制的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市場“上海價格”閃亮登場,增強了金融資源配置核心功能。與此同步,面向國際的要素市場和功能性金融基礎設施機構相繼落戶,整片區域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服務國內外金融市場的能力與效率也在不斷提高。
上海保險交易所的成立打通了國內與國際保險市場,推動上海打造區域性再保險交易、定價中心;而中國信託登記有限責任公司則有助於形成統一有效的信託市場。就在去年底,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公司在上海自貿區設立上海總部,將人民幣債券跨境發行中心、人民幣債券跨境結算中心、中債擔保品業務中心、中債估值中心、上海數據中心等一系列核心功能集群落戶自貿區,服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