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慶假期環人民廣場舞臺劇場好戲連臺“戲碼頭”升級,聚能戲曲新活力
上海越劇院青年演員李旭丹的《閨·show》越劇專場演出,把更換角色服飾作為演出的一部分呈現在觀眾面前。(演出方供圖)
國慶期間,人民廣場周邊的舞臺劇場迎來演出高峰。京劇坤生王珮瑜昨晚在中國大戲院上演京昆合演《擊鼓罵曹》,首度嘗試演繹崑曲;一天前,長江劇場重新開門迎客,首場演出是越劇青年演員李旭丹以創新觀演形式帶來的沉浸式越劇專場。這邊,上海京劇院在人民大舞臺連演七天;那邊,滬蘇浙皖的武戲演員在上海大世界連擺七天“擂臺”。
上海市“十三五”文化發展規劃和上海“文創50條”明確提出,上海要打造亞洲演藝之都,重點支持 “環人民廣場演藝活力區”等八個演藝集聚區建設。眼下,依託傳統積澱,人民廣場周邊一批老劇場以全新面貌開門迎客,當年的“戲碼頭”正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尤其是滬蘇浙皖的傳統戲曲,以不同形式、展示當代戲曲人的活力朝氣。圍繞人民廣場的新老劇場正在為傳統戲曲搭建起更為時尚和豐富的平臺。
滬蘇浙皖“華山論藝”
擁有百年曆史的大世界迎來武戲 “比武大會”,京、昆、滬、越、紹、揚、甌等13個劇種百餘位中青年戲曲演員在這裡比武論藝。消息一齣,戲曲界沸騰,新老戲迷皆“聞風而動”。中國劇協分黨組成員、秘書長崔偉表示:集結這麼多劇種、涵蓋四地的武戲集中展示多年罕見。而集結長三角青年演員以互相比拼、學習、促進,配合專家點評、直面觀眾反饋的動態模式,也可以説是上海的首創。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谷好好激動地表示:“長三角的報名人數太多,原本打算辦三天,結果一個星期都演不完。”
始建於1917年的大世界向來都是多劇種、多藝術樣式的集聚地。推開大世界一間間房間,好像窺見了演出的“萬花筒”。當然,要想留住觀眾的視線,把板凳“坐熱”,沒兩樣絕活、沒幾個拿手戲可不行。所以上世紀80年代起,這裡更成為新人出道的試煉場。大世界的舞臺滾過百來回,才算真正“出道”。谷好好告訴記者,此次在上海大世界舉辦的“東方之韻·梨園武薈——長三角地區中青年戲曲演員武藝展示活動”,是今夏長三角地區戲劇梅花獎、白玉蘭獎藝術家“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的余響。為切實推動“長三角文藝發展聯盟”,上海戲曲人廣發“英雄帖”,召集滬蘇浙皖四地各大劇種的武戲演員。
參與展演的,既有舞臺經驗老到的資深演員,也有本科剛畢業的新秀。從前給老生青衣“墊戲”扮綠葉的武生、武旦、武凈、武醜、刀馬旦、花臉等行當,此次都湊齊了,就連文戲演員也要“以武藝論英雄”。在現場,把子功、毯子功、扇子功、水袖功、手絹功、髯口功、帽翅功、賦子板、耍牙、踩蹺……一系列兼具高難度技巧與觀賞性的武功技藝令人目不暇接。京昆舞臺上的經典摺子戲 《雷峰塔》《蜈蚣嶺》《擋馬》《鐵公雞》片段讓老戲迷過足戲癮,地方戲《寇準背靴》《九龍杯》《通天犀》的精彩摺子也一窺江南絕技的風采。
百年劇場青春舞臺
如果説上海是“演藝大碼頭”,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如今的黃浦區就是碼頭中的“戲碼頭”。早年上海的“四大京劇舞臺”三星大舞臺(中國大戲院)、文明大舞臺(人民大舞臺)、天蟾舞臺和共舞臺都在這個半徑不過兩公里的演藝核心區,吸引了周信芳、梅蘭芳、荀慧生、蓋叫天、俞振飛等一批名伶,奉上其演藝生涯值得銘刻的精彩瞬間。
邁入2010年,這四個老牌劇場相繼經歷大修。今年,中國大戲院和長江劇場更是以“時尚”“先鋒”的面貌與觀眾見面,以更先進的舞臺設施、更貼近年輕人的演出策劃推廣,切實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長江劇場的前身是1923年的卡爾登大戲院。其在上海灘的亮相,就帶有一定的創新先鋒色彩。抗戰時期,周信芳組織的移風劇社就曾在此上演《徽欽二帝》《文天祥》等多部宣揚愛國主義的作品。上世紀50年代更名為長江劇場後上演的首個劇目,即是袁雪芬所在的華東越劇實驗劇團演出 《西廂記》。雖是一齣傳統戲,可在劇本和演出上均重新創作。
此番重新開門迎客,長江劇場以 “紅匣子”和“黑匣子”兩個小劇場示人。“紅匣子”根據演出樣式不同,可容納200到400人,依舊是鏡框式舞臺,以演出小型戲曲表演為主。百人規模的“黑匣子”則致力於成為小、微戲曲孵化的“溫床”——沒有大幕拉開的傳統戲“儀式感”,取而代之的是四週落地投影幕布和全息沉浸式音響設備。兩相比較,青年越劇演員李旭丹一眼選中了更具實驗意義的 “黑匣子”。正如同 “王派”創始人王文娟對她教導的那樣,臺上演出要 “複雜”一些。演出中,她挑戰的不只是以全新器樂編配串聯多個越劇劇目的經典唱段,配合三面環繞的音響變換,為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更有趣的是,她劇目中角色的服飾轉換也化為臺上的表演,舉手投足間令在場觀眾充分感受到越劇之美。
連續多年舉辦“余脈相傳”傳統骨子老戲展演的王珮瑜,這一次把場地選在了中國大戲院。別看臺上是一板一眼地傳承老戲、復刻經典,可首唱崑曲《罵曹》,首嘗演出前以動畫導賞,首次完成高清LIVE戲曲現場錄製……她為推廣京劇、完成個人藝術道路精進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探索突破、都是創新。
青年觀眾是戲曲向前發展的源頭活水。這兩座擁有近百年曆史的傳統戲曲劇場,因為演員的探索創新與劇場的自我更新,吸引不少青年觀眾踏足。一個區域、一個劇種的演藝活力或將由此得以激活、迸發。
相關連結
上海“四大京劇舞臺”的前世今生
上海素有“演藝大碼頭”之稱。早年上海的 “四大京劇舞臺”——三星大舞臺、文明大舞臺、天蟾舞臺和共舞臺,它們所在的演藝核心區域就在今天的人民廣場周邊。這裡曾吸引眾多名伶。今天,它們仍然是許多戲迷心中最重要的演出場所。
■上海天蟾逸夫舞臺
梨園界素有“北有長安,南有天蟾”之稱。劇場位於今福州路701號,原址為“大新舞臺”。1930年,原位於九江路的天蟾舞臺(新新舞臺)拆遷來此。如今,戲曲人不論劇種、不問行當,都要來天蟾會一會戲迷。
劇場目前正在大修,將於明年以全新面貌與戲迷相約。
■上海中國大戲院
位於今牛莊路704號的中國大戲院原名“三星舞臺”。原劇場建成于1930年,是南北京劇名伶青睞的舞臺,厲慧良、馬連良、李玉茹、蓋叫天、周信芳、梅蘭芳等都在此登臺。
劇場於今年修繕一新開門迎客,致力於成為世界名團名劇的中國首演地。
■共舞臺ET聚場
位於今延安東路433號,原為大世界遊樂場的一部分。上世紀20年代,共舞臺作為獨立劇場開幕,曾是海派京劇連臺本大戲的主要演出地。
重新規劃定位後,以“共舞臺ET聚場”的名字重新開幕,引入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最潮、最熱的演出活動。
■上海人民大舞臺
位於今九江路663號的上海人民大舞臺,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劇場之一,也是海派京劇的發源地之一。
劇場原名文明大舞臺,始建於1909年,最初三層觀眾席多達2000余座。1914年,梅蘭芳與王鳳卿南下在此登臺。經歷百年風雨,劇場于2011年重新開門營業,令這座蘊藏深厚人文氣息的劇場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