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喀同上一堂課 智力援疆一線牽

2018-10-09 08:48:2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東部地區高校今秋起實施“慕課西行計劃”,華理攜手喀大首次試點共修精品課程 滬喀同上一堂課 智力援疆一線牽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華東理工大學精品課程《無機化學》授課現場。 (資料)

  “華理的同學們,他講得對不對?”“對!”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徐志珍通過黑板上方直播屏,請喀什大學一位自告奮勇的男生答題,解釋什麼是“混合氣體的分壓”,授課現場的華理學生對這位男生的解答紛紛認同,喀大選課學生也從當地教室傳來陣陣掌聲。10月8日9時55分,在華東理工奉賢校區A教306室,120名2018級學生濟濟一堂,修讀上海市精品課程《無機化學》;而祖國最西邊的高校——喀什大學,也有200名大一新生同步聽講,還能實時舉手發言。滬上精品課程實現了西部共享。

  根據教育部高教司啟動的“慕課西行計劃”,北京、青島、上海等東部高校從今秋學期開始“免費促共享”,華理與喀大開始首次試點——師生結對同上一堂課,互動直播萬里一線牽。

  兩地畫面清晰可按需切換

  直播課僅是“老師在螢幕裏講,學生在螢幕外看”嗎?這門共享精品課並非“一對多”的主播模式,其背後的技術支撐是滬喀兩地的沉浸式遠程直播互動教室。前方三塊大屏,後方兩塊螢幕,多機位、配導播……教師身影由跟蹤攝像機自動捕捉,兩地畫面清晰並可隨時按需切換——原則上,每個人都可在某一螢幕上看見任何一人。

  從板書到PPT,從方程變形到解題過程,徐志珍和兩校學生的語音都是全場採集,她手中 “電子教棒”的綠色落點也可以跨屏投射。而在課堂之外,他們並不是看過直播就算上完課,預習、復習等功課都得做。“書後第六題請看一看,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徐志珍提示學生,下次課要把難題“拎出來”再講講,“第二節講‘液體與溶液’,本週要結束《化學基礎知識》這一章……”她表示,課餘將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通過開發配套的線上課程、開展習題課、微信群答疑等,確保這種線上線下跨校混合式教學的品質。

  為了真正實現 “兩個學校開一門課”的融合,徐志珍和喀大環化學院老師丁曉麗從暑假起就開始協同作戰,統一教材和課件。由於西部邊陲與東部沿海的氣候不一樣,不僅新生報到時間相差半月左右,兩地還存在大約兩個小時的時差,於是,華理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喀大技術部門和東西部高校共享聯盟“智慧樹”平臺三方聯合試點,對標課表、對表時間、對接技術,將一學期的 《無機化學》課程安排完善,如規定每趟第一課的時間從10時左右開講,時長1.5小時。

  喀什大學副校長羅浩波表示,同步課堂開啟了上海智力援疆的新途徑。除了滬喀兩校,喀什大學生地學院和中國海洋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和西藏大學文學院等也將開展同步課程試點。“心繫一帶一路,傳遞智慧福音;滿蓄家國情懷,服務國家戰略。”

  兼顧滬喀學子個性施教

  在第一節“氣體”課上,徐志珍循循善誘,從波義耳、孟—呂薩克、阿伏加德羅三大定律,演繹出氣體狀態方程“pV=nRT”。她特別交代,“這個方程各個變數的單位必須是國際標準單位。”比如,壓強(p)單位不是多少毫米汞柱大氣壓,而是“帕斯卡”;體積(V)單位不是多少升,而是“立方米”;溫度(T)單位不是多少攝氏度,而是“開爾文”……她接著問,“1個帕斯卡大不大,你們有概念嗎?”兩邊教室裏都有學生回答:“不大,不大。”“對,1個大氣壓相當於1萬多帕,所以我們常用千帕、兆帕來換算。”

  教學重在個性施教。由於專任師資匱乏,喀大部分專業基礎課程面臨開課困難,華理拿出了自己的強勢專業,特意安排化學學院名師擔綱課程負責人。據了解,徐志珍是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華理 “工科化學系列課程創新教育教師團隊”的一員,她日常講授的無機化學課程不僅座無虛席,還常常需要加座。

  儘管開課多年早已對教案如數家珍,但徐志珍為了上好東西部同步課程,每兩個課時都至少要多花一天備課。課程運行階段,華理教學團隊負責課程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喀什教學團隊負責考察喀大學生的學習狀況並及時反饋,以便快速調整。“我們當然會碰到一些困難,但辦法總比問題多……”徐志珍説,兩校新生也可以在線上線下結對子,互幫互學互進。

  “只要認真聽,就能跟得上。”謝姆西努爾·吐爾孫説,剛來喀大就能和這麼厲害的大學師生一起上課,吐爾孫感覺自己完全沉浸在知識海洋裏。上海援疆前方指揮部社會發展組組長傅建勤表示,“華理化學學科是 ‘雙一流’建設學科,以品牌課程柔性幫扶喀大,體現了上海高校優質教育資源的援疆共享理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