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莘莊鎮康城社區統合各方力量做實基本管理單元,構建“黨建引領、政府助推、群眾參與”的基層治理新體系 從整修安防設施入手,實打實建起放心家園
圖:康城社區發揮社區黨員帶頭引領作用,黨員義務在社區巡防。本報記者趙立榮攝
馬文麗在康城社區住了17年。小區裏不管比她老的,還是比她小的,大家都叫她“馬阿姨”。馬文麗最清楚康城社區的今昔變化。
莘莊鎮康城社區位於閔行區和松江區交界處,是上海規模最大的居民住宅小區,總面積約208萬平方米,總規劃戶數1.25萬戶,實際居住人口逾4萬人,機動車保有量超過 9000輛,設有 4個居委會。據説,小區建築採用法式風格,“康城”之名源於法國戛納。然而,在過去一段時間裏,這裡並無絲毫浪漫情懷,只有無盡的煩惱。
莘莊鎮堅持以黨建引領作為康城綜合整治的重要抓手,做實基本管理單元,建立起“黨建引領、政府助推、群眾參與”的基層社區治理新體系。在黨建引領下,康城人共同努力為康城社區正名,實現了華麗轉身。
癱瘓的不只是設施,還有社區治理
大有大的難處。康城社區開發建設週期長達10年,其間各類問題和矛盾突出。矛盾集中的表現就是治安問題:莘莊鎮政府坦言,至2016年,小區技防監控、樓道門禁和消防設施基本癱瘓;另一項統計顯示,到2015年,小區建成時投入使用的107個監控探頭,壞了90個;根據閔行公安分局掌握的統計數據,康城連續兩年都是轄區內“最受小偷歡迎的社區”。
“平均兩天發生一起入室盜竊案。”馬文麗説,“每天一起床,看到大家聚在一起議論,就知道又有人家被偷了。”如果再加上盜竊自行車、助動車等其他刑事案件,“數字就更難看了”。
治安問題的根源是社區治理的深層問題。據統計,整個康城社區的沉澱維修基金賬目數字超過1.3億元,為什麼就不拿出錢來整修監控探頭?癥結是——業委會癱瘓、物業管理渙散、居民自治內生動力缺失、黨建引領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黨建是抓手,黨員站出來
偌大一個小區,4萬多名居民,到了有事、議事、辦事的時候,卻都沉默著。如何將社區治理落實到人,挖掘內生動力,成為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
2016年8月,康城社區新一屆業委會成立。分析業委會成員構成,可以感知康城社區黨委和居委會改變現狀的決心:11位公信力高、熱愛社區的同志進入業委會,其中有2名黨員;業委會成員形成50後、60後、70後的年齡梯隊,分別具備政府、高校、企業等職業背景。康城社區黨委和居委會會同房管辦、社區辦,指導新業委會完善議事制度和信息公開,及時發佈康城公共資金管理使用情況、賬目、公共區域技防改造方案終於順利説服業主出資2200萬元開展技防改造。
黨建是抓手,黨員站出來。康城社區繼而推動黨員認領社區項目,參與社區治理。依託“雙報告”“雙報到”“紅色賬戶”積分管理制度,164名在職黨員進入社區參與活動,認領項目,更有526名黨員亮出身份,參與到平安建設、環境提升及樓組自治等社區治理工作中。
黨員帶頭示範首先體現在拆違工作中。黨員主動拆違,用實際行動帶領群眾支持黨組織決策。近年來,康城社區累計拆除違建8622平方米,糾正“居改非”240處,整治群租戶1974戶。同時,社區也被納入閔行區“美麗家園”建設,政府出資近 900萬元,形成良性循環。
守護社區就像守護自己的家
康城社區黨委和居委會乘勢推進社區配套設施建設: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提供包括社保、醫保、居民身份證辦理等在內的35個政務服務事項;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擁有專業醫護人員16名,包括5名全科醫生,為居民就近提供基本醫療;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與鄰裡中心協同推進。
如今,康城社區事務受理站月均受理量達1500人次,社區衛生中心月均問診量達8000人次。居民頻繁使用社區配套服務,對社區的歸屬感不斷增強。他們説,走10分鐘到社區餐廳,7元一份的老人餐,兩葷一素,都是老上海的味道、家的味道;去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排練自己的節目;還有超過半數的樓組建立了微信群,自主討論家門口的大小事。
在安全問題上,業委會上心、物業盡責、群眾參與。依託區域內的三所學校,社區建立了一支由2000多名學生家長組成的 “平安志願護校隊”,參加護校安園活動。小區居民還自發組建了一支500多人的平安志願者隊伍,每月由社區民警帶隊,檢查物業企業履職情況。
牢牢守住自己的家門,康橋社區終於成了讓居民放心的美好家園。
團隊小傳
康城社區黨委是莘莊鎮黨委與居民區黨組織的 “中間層”,既是政府服務管理的平臺,也是區域化大黨建的平臺,還是社區協商共治的平臺。他們的做法是,針對居民普遍反映的治安等關鍵問題,把各級黨組織、行政執法力量和公共服務資源聯動起來,形成治理合力;把黨員群眾、業委會成員、物業管理公司等各方統合起來,形成協商共治的治理生態,實打實地替老百姓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