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改革開放四十年出版成果展開幕 “再出發”的新方向是數字化 古籍整理出版進入最好時代
以“新時代,‘古籍出版’再出發”為題的改革開放40年古籍出版成果展,前天起在上海古籍書店展出。同日,中華書局總編輯顧青、齊魯書社原社長宮曉衛、鳳凰出版社總編輯姜小青、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高克勤齊聚“海上博雅講壇”,與讀者分享改革開放40年來古籍出版的成就與未來再出發的方向。
所謂古籍整理出版,是對1912年前留存的文獻及新出土文獻的整理出版。“目前我們已經和正在完成的工作,一是絕大多數基本典籍的整理出版,二是絕大多數文獻遺存的影印出版,三是各類專題文獻和地方文獻,都在有力推進。”顧青説,在延續已有的古籍整理和深度整理的同時,數字化是“再出發”的一個新方向,用數字技術手段加快古籍整理的速度,提升效率、提高品質,讓古籍整理的成果更方便地為讀者所用。中華書局推出了“中華經典古籍庫”,併發起古籍整理的“集合網”,邀請古籍愛好者網友加入古籍校對、編輯、審稿工作。
古籍整理出版與改革開放息息相關,高克勤説,目前已見的古籍整理出版成果70%都是在近40年中完成的。儘管也曾經歷市場大潮衝擊的一段迷茫期,但在進入新世紀後,古籍出版迎來又一高峰,可謂進入“最好的時代”。首先是集成性文獻的影印,影印是存證,也是學術眼光和判斷的體現;其次是古籍的深度整理和普及,從數量上來説,在20萬種中國古籍中,目前已得到整理的也不過2、3萬種,這項工作仍然任重道遠。隨著時代前行、認識深化和更多新資料、新出土文獻的發現,古籍整理必須升級換代,向深度發展,包括其他少數民族的文獻還有大量有待整理開掘。而各地也越來越重視地方文獻的整理,上海正在探索追求江南文化的豐富內涵,“相信地方文化的研究、傳統文化的普及,會越來越成為古籍出版者的重要任務”。
回顧和展望古籍出版,姜小青表示:“書比人壽,重在創新。”“年輕隊伍的培養和數字時代、網絡時代的創新是未來關鍵。”
“説現在是古籍出版的最好時代,首先在於國家的高度重視,投入遠超過去;二是作為古籍整理者的我們能看到的東西比以前多,過去不可見的很多孤本、稀本經過數字化,使得可見材料遠超過去。”宮曉衛説,只有更多年輕人加入古籍整理隊伍中,涌現出更多古籍整理專家,這份事業才能不斷龐大,源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