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樂器瑟首次亮相 海派工藝民族樂器找到德國知音

2018-10-16 08:55:57|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失傳千年後被一比一還原,古老樂器瑟首次亮相 海派工藝民族樂器找到德國知音

  三米多長的中國古代樂器瑟日前首次經海派工藝一比一還原後亮相演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作為曾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最流行的樂器之一,瑟銷聲匿跡已有千年之久。

  “中國記載瑟形制的文獻較為罕見,海外雖流傳不少古籍,當地學者卻對此缺乏關注。韓國多年前復原過一款瑟,但那只是擴大了的伽倻琴,並不符合記載。”從古書中百分百還原瑟的真容,是古箏演奏家彭麗穎多年心願。“長方體由上而下帶雁柱,以手彈奏琴弦的統稱齊特類樂器,瑟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傳説破瑟為箏,傳入各國才有伽倻琴、日本箏、越南箏。”還原瑟,也為促成齊特類樂器在中國進行標準化,彭麗穎多地考證了12年,將一批批影印資料帶回國。

  在中國,不僅制瑟工藝失傳已久,在中華大陸甚至已無能彈奏的這一古樂器留存。複製瑟,尤其是超過學術概念進入實物彈奏階段的複製,成為多年來音樂史學者與樂器專家們心頭的一個難題。“完全按照古代制弦方法,琴弦一彈就斷。”彭麗穎介紹。許多音樂學院的專家教授都曾嘗試對瑟進行復原,但成果並沒有普及。現代樂器普遍按標準音調弦,瑟如此龐然大物,傳統絲弦的張力無法滿足其音量要求,琴碼也難以穩定。而如果採用古箏的琴弦,又如何體現瑟與箏的音色區別?

  不少地方也有研製縮小版瑟的嘗試,但彭麗穎認為縮小版不夠理想,因為只有一比一還原才能恢復 《聖門禮志·聖門樂志·文廟禮樂考》《宋史·樂志》《宋書外國傳譯注》等記載,更能讓瑟推動現代民族音樂發展:“民族樂團目前的低音伴奏樂器以貝斯為主,還原瑟的共鳴箱體積很大,未來在樂團、實景演出中可以成為彈撥樂的低音‘擔當’。”

  瑟種類繁多,此次在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上亮相的是雅樂25弦瑟。這也是彭麗穎掌握資料最全的一款,即便如此,諸多技術難點也讓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內就進行了三版改良。古箏製作大師李素芳改變定弦法,又以新材料定制義甲,才讓還原瑟發出了介於古箏、古琴之間的獨特樂音。

  “中國樂器中也很難聽到如此淳樸、古老的聲音。”德國作曲家、漢學家貢德曼聽後表示。他多年醉心中國民樂,致力於中德文化交流。上海民樂製造品牌近年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海外知音也越來越多。貢德曼透露,海派工藝造型精美的民族樂器讓 “德國小朋友特別喜歡”,2016年底他在德國漢堡舉辦海派民族樂器“神秘音韻展”反響出乎意料,未來將繼續在法蘭克福、柏林等城市推出巡迴展覽。“上海研究歐洲的交響樂已經有一百多年,我們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研究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