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進博會 許四海最後一次辦展 15件名壺將同場“對話”

2018-10-18 09:05:43|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壺小天地大,其中藏百味。”為迎接首屆中 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天工開物——非物質文化遺産精品展·海派紫砂藝術特展暨許四海藏品及文創作品展”將於10月21日起在PortMix虹橋國際展匯展出。據悉,此次展覽將是壺藝大師、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産海派紫砂藝術傳承人許四海最後一次辦展,因此,許四海多年收藏的邵大亨《大亨掇只壺》、陳鳴遠《金蟾束柴三友壺》、顧景舟《雙線竹鼓套壺》等歷代壺藝大 師作品以及許四海創作的《嘯天壺》《竹根壺》《睡翁壺》《橫行一世》等15件作品將會進行一場名壺“對話”。

為迎進博會 許四海最後一次辦展 15件名壺將同場“對話”

圖説:顧景舟《雙線竹鼓套壺》 官方圖

   《大亨掇只壺》,原是清代制壺大師邵大亨為宜興潘家特製的傳家之寶,被稱為“光器之祖”,壺身長近一尺,高過六寸,壺色渾厚深沉、瑩潤如玉,但多年來深藏民間,幾乎很少有人親眼見過。此壺隨主人顛沛流離卻沒有損傷。直至潘家要造房子缺錢,準備出售《大亨掇只壺》。正在參與創建宜興紫砂二廠的許四海得知後,迅速趕到潘家,千辛萬苦以2.3萬元人民幣,外加一些名人字畫,總價值3萬元買下了此壺。這筆錢在上世紀80年代不是個小數目,那時,人民幣最高面值是10元,普通工資也僅五六十元,2.3萬元簡直是天價。

為迎進博會 許四海最後一次辦展 15件名壺將同場“對話”

圖説:《大亨掇只壺》 官方圖

   如今,《大亨掇只壺》已在許四海創建的四海壺具博物館收藏近33年,被“紫砂泰斗”顧景舟推崇為經典中的經典。顧景舟為此專程趕到許四海家裏,提出看一眼《大亨掇只壺》,這也是顧景舟生前最後一次上海之行。此後亦有海內外收藏家、古董商出高價欲從許四海手中收購此壺,均被他一口回絕,答覆只有一句話,“《大亨掇只壺》為‘國之瑰寶、民之公器’,應讓其在博物館中為世人共賞。”

   但是為何時隔多年,又展出了大亨壺呢?“是大亨壺讓我與紫砂結下不解之緣。‘紫壺雖小藝如海。’這是我最後一次辦展,讓這尊‘幸運之神’攜歷代名壺在展館內向傳播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許四海説。

   許四海一直稱自己是個“拾荒者”。幼年家貧,他用拾荒來養活家人。1980年代,他成為了一個“文化的拾荒者”,以一己之力收藏了大量幾百年來存世的紫砂絕品,為國家保存了一大批珍貴的文化遺産。而他自己也從這些前人精絕的遺産之中汲取養分,創作了許多既有傳承、又具開創性的紫砂作品。其中一把“睡翁壺”是許四海最珍愛的早期之作。彼時許四海尚未完全進入制壺界,他在回家的夜行公交車上看到乘客趴在前椅上的睡姿,頓時有了製作《睡翁壺》的靈感,一氣呵成。藝術來源於生活,而藝術更在長期的積累之中迸發。

為迎進博會 許四海最後一次辦展 15件名壺將同場“對話”

圖説:《睡翁壺》 官方圖

   展覽展出的300余件作品中,還將有非物質文化遺産第二代傳承人許澤鋒的新作《四葉草壺》,與國家會展中心的“四葉草”設計不謀而合,傳承與創新共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