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公佈的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讓細胞免疫治療技術引發世界關注。隨著幹細胞生物學、免疫學、分子技術等科研成果的快速發展,細胞免疫治療在臨床治療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被譽為“未來醫學的第三大支柱”。10月17日下午,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與根本生物聯合成立再生醫學實驗室。同濟十院副院長李濟宇在接受新民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研究成果可應用於腫瘤、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療。
目前,國際上細胞治療技術廣泛應用臨床,日本的相關科研和臨床應用更是日趨成熟。早在2012年,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就授予了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的山中伸彌教授,其科研團隊的核心成員近藤恭士博士一直致力於iPS細胞技術及其臨床應用。
圖説:十院科創院效果圖 來源/同濟十院供圖
iPS細胞,即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是皮膚細胞等體細胞經誘導因子處理後轉化而成的細胞,其功能和胚胎幹細胞類似,能分化成各種組織和器官。此前,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宣佈,他們已成功培養出200多種難治疾病的iPS細胞,這些幹細胞將作為疾病模型用於研究疾病的成因並開發相關藥物。
2018年,根本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與近藤恭士科研團隊達成了戰略合作,引進其iPS細胞治療的相關技術,並應用於臨床及相關細胞治療技術的科研,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上的空白。作為全國首批獲批的102家幹細胞臨床研究備案機構之一,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與根本生物達成合作協議,共建以再生醫學實驗室為代表的生物細胞中心,致力於細胞治療在腫瘤、慢性病領域的研究,從而提升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水準。
細胞治療,一直是近年來國際上的大熱,由於總體上還算一個新興領域,因此學界及社會對細胞治療的效果尚存一定的爭議。2014年就曾發生過日本學者多能幹細胞(STAP)造假事件。不久前,哈佛醫學院及其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的醫學教授、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Anversa又被曝出疑似偽造數據圖片來獲取項目研究經費。他因“發現”心臟c-kit+幹細胞而被關注,其研究也主要基於“心臟中含有可再生心肌的幹細胞”這一觀點。發表了此結論之後,國際上很多其它實驗室也開展了相關研究,試圖重復這一結果,但都沒能成功。
“儘管有關細胞治療的基礎研究非常多,也取得很多突破,但要轉化在臨床實踐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國在這方面的臨床轉化才剛剛起步。”十院副院長李濟宇指出,不能因為某個人、某件事就全盤否定之前的所有研究成果。去年,美國FDA批准一種CAR-T療法藥物上市,也就説明已認可細胞免疫療法的效果。作為未來醫學發展趨勢,細胞療法暫時受到阻礙是可以理解的,但隨著更多實驗數據的支撐,細胞療法在中國會迎來春天。
李濟宇還談到,聯合生物細胞中心的相關實驗室建設已同步進行,近藤恭士的科研團隊也將於近日抵滬。據悉,聯合生物細胞中心將設立於靜安區市北高新園區內的十院科創園。科創園是十院“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以國家臨床研究中心為目標,整合現有腫瘤的臨床基礎轉化研究團隊,在五年內建成國內集臨床與科研為一體,以臨床為核心的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基礎與轉化研究平臺,將下設五大研究平臺,包括再生醫學平臺、轉化中心平臺、精準醫學平臺、中心實驗平臺和癌症中心基礎部。
【相關閱讀】
細胞治療按照細胞種類分為幹細胞治療和免疫細胞治療。
幹細胞治療:
利用人體幹細胞的分化和修復原理,把健康的幹細胞移植到病人或自己體內,以達到修復病變細胞或重建功能正常的細胞和組織的目的。用於臨床治療的幹細胞種類主要有骨髓幹細胞、造血幹細胞、神經幹細胞、皮膚幹細胞、胰島幹細胞、脂肪幹細胞等。幹細胞治療可針對血液類疾病、器官移植、心血管系統疾病、肝臟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組織創傷等方面。
免疫細胞治療:
採集人體自身免疫細胞,經過體外培養,使其數量成千倍增多,靶向性殺傷功能增強,然後再回輸到人體來殺滅血液及組織中的病原體、癌細胞、突變的細胞,打破免疫耐受,激活和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腫瘤免疫療法是當前藥物研發的焦點,是繼傳統“手術、化療、放療”之後的第四種腫瘤治療模式。在中國,國家知識産權局今年初發佈了2018年新版《知識産權重點支持産業目錄》,該目錄明確將幹細胞、免疫細胞治療等列為重點支持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