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十年代的台北艋舺街頭,有這樣一位街頭藝人,凡是古今軼事、流行俚俗,都是他的拿手好戲。他一人分飾多角,幼聲老嗓,忽男忽女,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絕,人稱“十三聲”。這位傳奇人物成為了編舞家鄭宗龍的靈感來源。今晚,他將帶著雲門2舞團,在東方藝術中心的舞臺,以現代舞《十三聲》演繹台北市景。
圖説:《十三聲》演出照 董天曄 攝
未見舞者,先聞其聲。不同於通常有些“高門檻”的現代舞,《十三聲》的配樂顯得“人聲鼎沸”、染上了一些煙火氣。鬧市中的各種聲音被提煉改造,充滿爆發力的呼號聲帶著不同的情緒,熱鬧叫賣、瘋癲詭笑、痛苦嚎叫、激烈爭吵,不同的人聲在一致的節奏下組成了獨具煙火氣的舞曲。
配合著這種有些混亂卻又有著內在秩序的音樂,舞者們的舞姿也具備相同的風格。他們時而佝僂,時而舒展,時而混亂搖擺,時而又整齊劃一,無序、荒誕卻吸睛的動作以張揚的生命力,揮灑著舞者們各具個性的內心。
圖説:《十三聲》演出照 董天曄 攝
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有極富衝擊力的視覺效果。前半場黑衣舞者們的舞蹈隨著背景上一條彩色錦鯉遊過而告終,緊接著舞者們換上了宛如油漆彩繪般圖案鮮艷的服裝重新登場。燈光變暗,舞者的身姿似漸漸被黑暗吞沒,只剩衣服上熒光的顏色隨著他們的動作搖曳,仿佛無數小錦鯉隨著剛才的巨型錦鯉游動狂歡,交織出一片變幻莫測的想像世界。
圖説:《十三聲》演出照 董天曄 攝
鄭宗龍介紹,他本人便是在艋舺街頭出生長大,從小就跟著家人四處擺攤、賣拖鞋。生活是最好的教室,他學著手舞足蹈叫賣、看街訪鄰居嬉鬧、看暗夜霓虹燈亮閃爍。“十三聲”的故事也是那時母親説給他聽的。市井文化鐫刻在他的記憶深處,也呈現在他的獨特創作風格之中:“童年時萬華路上的市景,天天處處精彩。我不會用文字準確形容,所以試著用肢體和聲音呈現。”
10月19日-21日,《十三聲》將在東方藝術中心連演三晚,帶給上海觀眾來自台北街頭的現代舞蹈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