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這個更年輕的雲門舞集2 用《十三聲》帶你去往艋舺街頭

2018-09-12 09:03:23|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雲門舞集的舞蹈作品一向給人一種文雅而克制的美感,而雲門舞集的附團雲門舞集2因為眾多青年編舞者的加入,風格卻截然不同。10月19日至21日,雲門2將在東方藝術中心帶來現代舞作品《十三聲》,這部作品充滿原始的血性與市井氣,對熟悉雲門作品的觀眾,或許是一次不小的心靈衝擊。

讓這個更年輕的雲門舞集2 用《十三聲》帶你去往艋舺街頭

圖説:《十三聲》劇照 官方圖

  《十三聲》以台灣上個世紀60年代艋舺街頭的傳奇人物為創作原型,引領觀眾一同回味台灣古老的文化記憶。這個傳奇人物就是“十三聲”,他偶爾現身艋舺廟宇旁,憑一人之力撐起一個劇團的表演內容,聲音時男時女、忽老忽少,因此得名“十三聲”。此人説書、演戲、唱歌、敲鑼、賣膏藥,樣樣精通。只要他一齣現,街坊鄰居便會高喊:“十三聲,十三聲來了!”

  這個故事源於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母親的親身經歷,儘管鄭宗龍本人並未見過“十三聲”,但聽到媽媽講起這個人,總會聯想到自己兒時在艋舺街頭賣拖鞋長大的記憶,熙熙攘攘的街頭,三教九流匯集之地,有著最鮮活的生命體驗。如今,“十三聲”已不復存在,鄭宗龍卻帶著年輕的舞者們穿梭艋舺,從寺廟過茶室、繞巷弄,把那一代代的記憶、一點一滴的文化找回來。

讓這個更年輕的雲門舞集2 用《十三聲》帶你去往艋舺街頭

圖説:《十三聲》劇照 官方圖

  即將再現的《十三聲》,是廣義的舞蹈,是舞者的説、念、唱、跳。《十三聲》的音樂創作暨統籌是林強,曾憑《刺客聶隱娘》獲得過戛納影展最佳電影配樂。他為舞蹈融入了從日本演歌流入到台灣的流行旋律、祖先反復在自己土地上傳唱的歌謠。林強選了客家人務農時常會唱的《滿州小調》和《牛母伴》,而《牛母伴》的選段又刻意強調了這樣的歌詞,“父母健在,就像天上的一顆星;父母不在,就像古井的月影”。林強表示,當我們越來越西化後,自己的文化就越來越被忽略,與親情的矛盾也越來越多,所以才刻意找了跟爸媽有關的內容。鄭宗龍也希望,觀眾看完劇後,可以回頭去找自己,去和上一代或者上上代産生情感上的連接,“不然會忘記我們的根在哪”。

讓這個更年輕的雲門舞集2 用《十三聲》帶你去往艋舺街頭

圖説:《十三聲》劇照 官方圖

  舞臺上,有為了生存的吶喊、吆喝的小販、搖擺的遊民、妖嬈的女郎,也有目眩神迷的熒光色彩,有如一副浮世繪。林強與鄭宗龍,一個用音樂,一個用舞蹈,一起回顧了自身的經驗,重新發掘自身文化的美,將艋舺的平民記憶透過舞蹈與音樂的轉化,再現于舞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