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重要板塊,“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暨青年藝術創想周今年推出舞劇《霸王鞭》《微縮空間》等六部中國青年藝術家委約作品。青年藝術家的創新之作在迎來首批觀眾的同時,也迎來愛丁堡藝術節、美國亞洲協會、錫比烏國際戲劇節等海內外460家演藝機構“追光燈”的聚焦。
在藝術節平臺的“聚光”中,放飛著一批批年輕藝術家邁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藝術創想。這放飛背後是“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完備機制的保駕護航。2012年藝術節首次創設以來,“扶青計劃”打造出一條從創作、演出到交易的完整産業鏈。七年間,先後委約了78位年輕藝術家的65部原創作品,在孵化同時,成功推向多個海外知名藝術節,為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從有‘扶青計劃’開始,藝術節的國際性又向前邁進一步。”在舞蹈家黃豆豆看來,國際性不僅體現在對世界各地強團、大家和經典的吸附力。扶持機制的完備度、作品視野的前瞻性、對新銳藝術力量的培育、包裝和推送能力,同樣決定著藝術節的國際影響力。
讓“處女作”少一點顧慮,多一點底氣
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的現代舞作品《春之祭》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而作,在創作階段就收到了全世界多個藝術節的邀請。而作為“扶青計劃”藝委會委員的她,深感藝術節扶持新人新作的熱忱和堅持,今年特別推薦了愛徒董繼蘭的處女作《霸王鞭》來滬。
從《春之祭》主演,到《霸王鞭》編導,董繼蘭用四天時間在藝術節的舞臺完成了她的身份轉變。而今年她剛滿25歲,比楊麗萍編演成名作《雀之靈》時,還年輕三歲。而她比恩師還多了一重幸運:無須漂洋過海四處推介,等待業界“口耳相傳”,“處女作”從獲得“扶青計劃”委約開始,她的夢想就駛入快車道。從工作坊到排練再到首演,《霸王鞭》全程得到海內外演藝機構、業界導師的跟蹤。作品成型尚在倒計時,“扶青計劃”早已為她安排一流劇場,台下坐著的除了普通觀眾,還有藝術節總監、劇場經理人、經紀人、製作人
全無顧慮的董繼蘭,得以全身心投入藝術創作,在《春之祭》與《霸王鞭》間來回切換。而突破傳統邊界的年輕人,更需要一點來自專業認可的底氣。“如果沒有‘扶青計劃’委約,我們肯定不敢嘗試這樣的作品!”小劇場實驗戲曲《再生·緣》的導演張磊如是感慨。沉浸式舞臺,吉他、小提琴、三弦的中西對話,越劇唱腔與流行歌曲穿插……對越劇經典《孟麗君》的“顛覆”,十分“膽大妄為”。來自羅馬尼亞錫比烏國際戲劇節的邀約給了他莫大的鼓舞,在藝術節首演後半年,他們就站上歐洲三大藝術節之一的舞臺。
“實驗戲曲未必能在國內獲得資深戲迷的接受,卻是參與海外藝術節交流的絕佳項目。”演交會負責人對記者所説不假,美國亞洲協會全球表演藝術與文化策略總監瑞秋·庫珀去年就特別調整日程提前飛來上海,參與“扶青計劃”委約項目的工作坊。
對尚處在雛形階段的“處女作”,庫珀看得饒有興味。這些資深“買家”看得見年輕人在傳統文化對撞當代戲劇理念蘊藏的潛力,而這恰是消弭文化差異的有效途徑。輕量級、小團隊的“處女作”從“走出去”成本來説也是優先選擇。庫珀相中的《霸王鞭》在美國紐約首演後,11月還將亮相香港新視野藝術節。
資金推出去、導師扶上馬、推介會送一程
能夠在藝術的起步之時便“一飛沖天”,登上成熟藝術家也艷羨的國際舞台中央,離不開藝術節長效機制帶來的保駕護航。“扶青計劃”已形成從資金資助、導師指導、藝術節孵化演出、演交會推介、提供反復演出舞臺等貫穿每個環節的一整套扶植機制。
藝術節整合譚盾、黃豆豆、林懷民一批具有國際舞臺創演經驗的藝術家、業界專家組成藝委會。他們中不少人以導師身份對委約項目進行“一對一”跟蹤輔導,令作品在創想之初就具備了國際視野。剛從舞校畢業不久的黃豆豆就參演首屆藝術節開幕演出《金舞銀飾》,此後站上美國華盛頓肯尼迪中心的舞臺。他很清楚平臺對於青年藝術家成長的重要性。在為今年委約作品《微縮空間》提供指導過程中,黃豆豆這樣評價青年編導杜彥昊:“還在作品篩選階段我就注意到這樣一部作品,能夠想到把肢體表達融入裝置藝術之中,來表達城市空間與都市人之間的關係。”在他看來,梳理並放大這一特點,恰是走上國際舞臺、跨越文化打動觀眾的情感觸發點。
藝術節還利用演出交易會平臺重點推介“扶青計劃”相關作品。通過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組織,從“扶青計劃”成長起來的趙梁把新作《舞術》帶到了“一帶一路”沿線國格魯吉亞。而在延伸品牌“春藝盎然”,《霸王鞭》《斬·斷》《五脊六獸》等一批獲得國內外市場認可的項目又在上海“返場”。
志在青年,未來可期。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王雋説:“‘扶青計劃’愈發完善的機制閉環是對青年藝術家進行滾動扶持的保障,也讓七年來參與的作品愈顯成熟,更加多元,反哺藝術節的舞臺藝術品質與國際演藝吸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