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秋實——改革開放40年上海舞臺藝術説明書展》在滬舉辦

2018-10-29 09:12:19|來源:人民網|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分享到:

《春華秋實——改革開放40年上海舞臺藝術説明書展》在滬舉辦

  人民網上海10月26日電  為了全面回顧和展現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舞臺藝術的豐碩成果,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打造上海四大文化品牌,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組委會辦公室任指導單位,上海市文化藝術檔案館立足館藏,于10月25日至11月6日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舉辦《春華秋實——改革開放40年上海舞臺藝術説明書展》,力求從説明書的方寸之間,喚起觀眾對上海文藝舞臺的時代記憶。25日下午,該展覽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正式開幕。

  該展作為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參展項目,共展出了來自28家文藝單位的100個獲獎優秀作品和8家民營院團的代表作,展品包括166份説明書、66件實物、2組實景舞臺、22個劇(節)目視頻片段、多個音頻片段,涵蓋了戲曲、曲藝、話劇、音樂、舞蹈、雜技魔術等各藝術種類,從一個側面總結和展示了上海舞臺藝術各門類及其代表人物40年來在藝術創作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

  戲曲板塊,展出了京、昆、越、滬、淮、滑稽、木偶、皮影八個劇種的35部重要獲獎作品,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戲曲界從機制體制到內容形式的多次深刻變革和勇敢創新,推出的一大批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力作。

《春華秋實——改革開放40年上海舞臺藝術説明書展》在滬舉辦

  上海京劇院1988年創作的新編歷史劇目《曹操與楊修》,講述了三國時期曹操與楊修的兩種性格之間的矛盾衝突及悲劇的根源,主演尚長榮更是成功塑造了一個性格複雜的曹操形象,全劇在精湛的表演中蘊含著深邃的哲理,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常演常新,近期更是被拍攝成3D戲曲電影在上海電影節首映。

  本次展覽中特別展出了較早期的1988年12月版《曹操與楊修》在天津演出的説明書,同時展出的還有1989年9月在北京參加第二屆中國藝術節演出時的説明書、1995年、2000年版的説明書,除了尚長榮主演的曹操外,還能看到言興朋、何澍、關棟天三位藝術家分別塑造的楊修形象。而2017年青春傳承版的《曹操與楊修》説明書,更是展現了上海京劇院在對優秀劇目的傳承、對青年演員的培養方面所做的“薪火接力”。同時,尚長榮的另外兩部經典《廉吏于正龍》《貞觀盛事》也呈現在展覽中,這三部曲也構成了“尚長榮三部曲”。

  上海的本土劇種滬劇,推出的劇目歷來貼近生活,反映當下社會。現代戲如《明月照母心》《今日夢圓》等,生活氣息濃郁,形象刻畫細膩,唱腔優美動聽,是被經常傳唱的經典。2012年,上海寶山滬劇團創排的現代戲《挑山女人》,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單身母親王美英十七年風雨無阻,用挑山的微薄收入把一雙兒女撫養成才的故事,展現了一位不向命運屈服的母親努力創造幸福生活的美德,呼喚人們對責任、擔當、感恩、寬容的思考和感悟。該劇自2012年首演以來已演出百餘場,觀眾達近10萬,用無私的母愛感動了無數人,也是對當代人經受苦難磨礪的深刻教益。除了在上海本地演出,巡演腳步還遍及江蘇、浙江等。展覽還展出了2014年版為慶祝國慶65週年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展演的説明書、2013年版參加第十五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的説明書,以及2017年版的説明書。《挑山女人》還被拍攝成滬劇電影,于上海首映,同時還將參加“中美電影節”,期待讓世界聽到上海的聲音。

《春華秋實——改革開放40年上海舞臺藝術説明書展》在滬舉辦

  上海是話劇的發源地,改革開放以來,上海話劇在思想和藝術層面不斷開拓創新,實現了創作生態和演出市場的繁榮發展。1978年,青年劇作家宗福先以滿腔的熱情,創作了以1976年“四五運動”為背景的四幕話劇《于無聲處》,1978年9月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宮劇場舉行首場演出,具有極大的衝擊力和感染力,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反響和共鳴。同年10月,《文匯報》連續3天用3個版面全文刊載該劇劇本。11月,受邀赴北京演出,北京觀眾在寒夜裏通宵排隊爭購戲票,演出通過電視向全國轉播,一時約有數千萬人之多的觀眾在劇場裏、電視機前觀看演出。1978年11月,《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人民的願望,人民的力量——評話劇<于無聲處>》,在媒體的主推下,該劇如一聲春雷,打破了萬馬齊喑的局面,也拉開了新時期上海乃至全國話劇的創作大幕。本次展覽中除了展出1978年10月上海市工人文化宮首演版的説明書外,還同時展出了1978年上海青年話劇團、1978年上影演員劇團、1978年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二團、1978年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教師、以及1978年上鋼五廠業餘話劇隊紛紛排演《于無聲處》的説明書,還同時展出了1978年上海外國語大學將此劇翻譯成英文演出的説明書。這些説明書再次展現了上海藝術家用作品吹響思想解放的號角,最早把人民的主題和渴望莊嚴地屹立在舞臺上的藝術創舉。

  年輕作曲家龔天鵬為第19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創作完成的大型歷史題材交響合唱《啟航》,于2017年10月20日在上海大劇院首演。該作品謳歌了中華民族從辛亥革命至中共建黨這十年間的劇烈跌宕,反映了1921年中國共産黨在上海誕生的重大歷史意義。作為一名90後的作曲家,26歲的龔天鵬用音樂書寫96歲的黨,以交響樂與合唱的恢弘氣勢,成功地譜寫了1921年中國共産黨在上海誕生的偉大篇章,抒發了新時代年輕人的家國情懷。

  為了讓當代觀眾的心貼近那個時代的情感,龔天鵬還在作品中“收集”了許多現已逐漸消失在上海弄堂的市井之聲:“梔子花、茉莉花”的叫賣聲,走街串巷磨剪刀的吆喝聲,自行車的叮鈴鈴,最具震撼力的碼頭上工人們響亮而又沉重的碼頭號子。加上這部約65分鐘的交響合唱匯聚了指揮湯沐海、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男高音歌唱家韓蓬、女高音歌唱家許蕾等一批眾重量級藝術家,在寫歌詞時,更選用了許多愛國先烈書寫革命情懷的詩文,這些元素的匯總,都讓聽眾對這部不走尋常路的作品充滿感動,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時,作為國際藝術節的開幕演出,《啟航》用交響的語言精彩講述了中國故事。本次展覽中,除了展出2017年10月首演版的説明書外,還首次展出了《啟航》的樂譜手稿,配合音頻區域以及視頻區域滾動播放著的《啟航》作品,讓觀眾可以從展覽中全方位地感受作品的雄壯。

  在展陳設計上充分運用了當代藝術的設計理念,整個展覽空間被構建為一個行進中的虛擬舞臺,配合不同板塊以七種顏色分割空間,展廳墻面除了展現各種作品不同版本的説明書外,每一個作品都會有一張説明書的實體;同時,在展櫃中展出了上海清末民初的新舞臺、丹桂茶園和大觀園的老戲單,古今對照,更能感受到舞臺説明書的發展歷程。展廳入口處的一塊民國時期上海伶界聯合會殘碑,讓觀眾還未踏進展廳之時即感受到上海藝術舞臺的展覽氛圍。

  此外,展廳中還還原了京劇《曹操與楊修》和越劇《紅樓夢》的舞臺實景,並配以戲曲服飾、道具實物、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內容,用連貫的出入口設計引導和聯繫,相信當觀眾走進任意板塊時,都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中自由切換,就如同進入充滿意趣的舞臺藝術園林中游覽。同時展出的還有年代悠遠且並不常見的木偶頭、精緻的皮影系列等,皆為展覽增加了更為直觀的視覺享受。黑膠唱片墻,霓虹燈製成的雜技姿態圖案及空間中的細節,皆凸顯了其中的趣味,為歷史悠久的建築賦予了新的活力。

  整個展覽雖然以40年來的百部優秀作品説明書為主線,但處處體現了舞臺藝術與當代設計理念的碰撞,“以小方寸見大舞臺”,讓觀眾在欣賞説明書的同時,還能如身臨其境一般地拍照留念,並通過承載歷史的藝術檔案原件,帶領觀眾品讀曾經的舞臺經典。相信本展必將成為觀眾們閱讀上海藝術舞臺40年成長史的重要線索,再度體驗感受海派舞臺藝術的輝煌。

《春華秋實——改革開放40年上海舞臺藝術説明書展》在滬舉辦

  開幕當日,眾多藝術家、專家學者等到場為展覽加油助陣,市委宣傳部、文廣局領導和藝術愛好者、兄弟單位領導、檔案工作人員、協作單位領導等200余人參加, 現場星光璀璨。配合展覽宣傳,主辦方結合展覽內容,還將出版《春華秋實——上海舞臺藝術40年説明書薈萃》一書,彙編中除了展覽展出的説明書外,還增加了劇(節)目文字介紹,圖文並茂地再現展覽精華。同時還製作了1988年12月版的《曹操與楊修》説明書和1978年10月版的《于無聲處》説明書的限量複製版,和圖書一同在展覽開幕當天作為紀念品向觀眾免費發放。

  同時,在展覽期間,主辦方還將分別於10月28日下午2點邀請當代最負盛名的凈角藝術家尚長榮老師為觀眾帶來“京劇藝術之美”活動;于11月4日上午10點邀請當代著名劇作家羅懷臻老師作名為《與時俱進的海派戲劇》主題講座,兩位藝術家將結合自己的藝術經歷,結合展覽內容為觀眾介紹作品,闡釋藝術創作經歷,並於現場即興表演,以生動形象、淺顯易懂的方式,傳播舞臺優秀經典劇目,讓觀眾加深印象。

  除了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主會場的展覽和系列活動外,主辦方還將在主題展覽開幕後,分別於2018.10.27-2018.11.19在美琪大戲院、2018.11.9-2018.11.18在交響樂團兩個上海地標性劇場舉辦能夠體現劇場特色的《春華秋實——改革開放40年上海舞臺藝術説明書展》復刻版巡迴展。這兩個延伸展覽內容主要源於主展覽,但又結合劇場的歷史發展和演齣劇目,更加突出重點,擴大對40年舞臺藝術優秀作品宣傳。與此同時,主辦方還在文化上海雲開通《春華秋實——改革開放40年上海舞臺藝術説明書展》網上展廳,製作360度數字展廳,充分利用開通互聯網+的當代展覽模式,在各巡展劇場播放,擴大展覽影響。

  除了《春華秋實——改革開放40年上海舞臺藝術説明書展》外,本屆藝術節舉辦的《風生水起逐浪高——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長三角美術作品展》和《藝術史:40*40》也將陸續開展,從各個側面多元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文化藝術領域的巨大變化和發展,呈現上海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文化活力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