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人民為中心建設亞洲醫學中心城市

2018-11-06 09:59:00|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以人民為中心建設亞洲醫學中心城市

  悠悠民生,健康最大。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一年來,被譽為“醫學高地”的上海,勇擔新時代賦予自身的新使命,努力實現新作為。

  今年7月,上海市政府發佈《關於推進健康服務業高品質發展加快建設一流醫學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 (簡稱 “健康服務業50條”)。這是十九大以來出臺的首個省級健康服務業發展政策,50條新政一條條拼出“健康上海”的新格局。

  今年9月,國産第一款抗結直腸癌新藥在滬誕生,“全球新、中國造”重磅新藥詮釋著讓國人“吃得上、也吃得起好藥”的志氣與溫情。

  今年10月,由上海研發製造的國産首臺一體化PET/MR獲批上市,一舉打破此前全球僅兩家企業掌握此項尖端技術的格局。

  去年出臺的《“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第一次將健康作為城市戰略來推進,明確提出健康是上海邁向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標誌。

  黨的十九大閉幕一年來,上海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加快建設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全力打造與卓越全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健康醫療服務體系,奮力詮釋“健康中國”藍圖中的上海定位、上海擔當與上海作為。

  放眼世界,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卓越全球城市首先都是世界著名健康城市。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物理治療師正在操作治療室的質子重離子治療設備。本報記者陳龍攝

  【“龍頭”與“輻射度”】

  長三角醫療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吹響集結號

  今年6月1日,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滬召開。在會前安排的參觀考察中,代表全國乃至全球最高腫瘤放療水準的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尤為引人注目。

  三省一市領導為何要考察這家醫院?不僅因為質子重離子這一腫瘤治療尖端技術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更因為這裡自開業以來,六成患者來自長三角。未來,上海醫療資源輻射效應能否進一步增強,長三角醫療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亟待破題。

  在昨天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發表主旨演講指出,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此前,他專門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實現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這一引領目標,並要求上海發揮 “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 “各揚其長”。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事關民生的醫療是繞不開的話題。目前,上海是國內患者流入量最多的城市。最新數據顯示,在上海三級醫院收治的住院患者中,39.29%為非上海常住居民,其中有相當部分就來自長三角地區。

  上海發展“絕不可能獨善其身,也絕不可以獨惠其身”,必須放在國家對長三角區域發展的總體部署中進行思考和謀劃。

  2016年,由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浙江省人民醫院與安徽省立醫院牽頭,由三省一市30多座城市上百家醫院自發組建“長三角城市群醫院協同發展戰略聯盟”。當長三角醫療資源牽手融合,上海如何發揮“龍頭”作用,體現“輻射度”,是這一年來被上海醫療界反復提及和體悟的。

  作為我國發展程度最成熟的城市集群之一,長三角也是中國醫療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醫療協同要繼續在“高品質”“一體化”上做文章。業內專家直言,長三角醫療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需兼顧“兩頭”:既要為區域分級診療、醫聯體、遠程醫療等國家醫改工作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也應著眼百姓急需、國際前沿,發揮長三角協同優勢,為人民群眾謀求更優質醫療服務而努力。

  令人振奮的是,在這方面,長三角已有生動實踐。今年9月,我國首款國産抗結腸癌新藥——喹替尼獲批上市。得益於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MAH)試點,喹替尼實現了在上海研發並申請上市、由蘇州公司專注生産的長三角“順産”路徑。此舉減少了新藥研發企業的建廠時間和成本,將助推更多新藥加速上市。這對推進長三角生物醫藥産業融合、打造高品質産業集群意義重大。預計未來兩三年,一批“全球新、中國造”的重磅新藥將陸續在長三角誕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製圖:馮曉瑜

  【“醫改探路”與“不忘初心”】

  讓醫改成就“寫”進每位患者的心裏

  健康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醫改難題刻下的定盤星。人民至上,亦是健康中國建設、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清晰的指向、不變的初心。

  啟動於2009年的中國新一輪醫改業已走進第十年。隨著醫改走向深水區,面對的是一個個最難的問題,一塊塊最難啃的“硬骨頭”。上海醫療衛生事業在探路醫改方面推出了不少“破冰”之舉,成就了中國醫療衛生領域的很多“第一”——

  上海是全國醫聯體的“發源地”,截至今年,上海已組建以區域醫聯體、專科醫聯體為主要形式的40多個醫聯體,三級醫院全部參與醫聯體建設;

  上海在全國率先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啟動家庭醫生制度試點,時至今日全市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已啟動“1+1+1”醫療機構組合簽約。

  醫改浪潮下,“健康上海”要給市民更多獲得感、幸福感,需進一步轉理念、轉重心、轉機制,不斷總結經驗,貢獻“上海方案”,讓醫改成就真正走進每個老百姓的心裏。

  這一年,上海醫改進程最令人欣喜的,莫過於“就醫回流”新氣象。據上海市衛生計生委統計,2017年度上海區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門急診總量增幅首次超過市級醫院;市級醫院門急診總量佔全市醫療機構總量的30.72%,較上年同期下降0.75個百分點;而區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門急診總量已達全市醫療機構總量的60.01%,承擔了上海大部分的醫療任務。

  在醫聯體建設、分級診療制度和家庭醫生制度等舉措的組合推動下,越來越多上海市民看病,不再捨近求遠扎堆去三甲醫院,轉而願意去區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老百姓“就醫路徑”的轉變清晰表明,打造分級診療就醫新格局,説到底就是要讓老百姓看病負擔更低些、往返更少些、品質更優些。

  據上海市衛生計生委最新統計,2017年上海戶籍人口平均期望壽命達83.37歲,常住人口孕産婦死亡率降至3.01/10萬,常住人口嬰兒死亡率3.71‰。上海市民三大健康指標已連續十多年保持世界發達國家或地區先進水準,並居於全國領先水準,為上海邁向卓越全球城市打下紮實的健康基礎。

  漂亮的健康成績單背後,依靠的是上海優質的醫療資源與水準。最新數據顯示,上海擁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科團隊和技術,其中臨床醫學等11個一級學科排名均位於全國前列,血液病學、內分泌學等16個優勢學科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25家單位獲得163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

  據透露,上海將於2018年至2020年投入12.9億元,實施新一輪重點專科建設,進一步提升上海醫療服務能級和水準,進一步提升上海頂尖專科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的影響力。

  【“開放”與“創新”】

  對標國際,加快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建設

  去年11月,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一體化PET/MR在中山醫院裝機,準備接受臨床驗證。雙方在瞄準一件事: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摘取高端醫學影像領域“皇冠上的明珠”。今年10月,國産首臺一體化PET/MR獲批走向臨床,各項核心性能上達到甚至部分超過國際先進水準。

  “中山-聯影”開創了中國“醫研産”創新模式,對標國際最強,實現了“大國重器”上海製造。如何最大程度地“喚醒”上海醫療衛生領域的創新意識、集聚産業鏈要素,上海“健康服務業50條”的落地為之續薪添力。

  今年7月,上海市政府發佈“健康服務業50條”,力求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鼓勵形成一大批高水準、有特色的社會辦醫品牌構建多元主體協同發展的健康服務産業體系,鼓勵形成一大批高水準、有特色的社會辦醫品牌,加快建設亞洲醫學中心城市,進一步提升上海健康服務發展能級與核心競爭力。

  “抓載體”是“健康服務業50條”關注的重點。按照規劃,上海將推進上海國際醫學園區、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嘉定精準醫療與健康服務集聚區、普陀桃浦國際健康創新産業園、徐匯楓林生命健康産業園區等健康科創園區建設。

  對標“國際”,上海也不忘以更開放的姿態,聚全球智慧,引天下英才。

  作為此次進口博覽會定點醫療保障機構中的唯一國際醫院,上海嘉會國際醫院是上海與美國麻省總醫院戰略合作、聯合掛牌的首家外資綜合國際醫院,這也是上海首次在高規格活動中納入非公醫療。

  如今的上海,中外醫學交流已不限于一場國際會議、一次講座、一次交流考察,一批技術頂尖的“洋醫生”陸續來滬工作。就在上個月,美國生殖醫學會副主席、被美國媒體譽為“頂級醫生”的斯蒂芬·羅伯特·林德艾姆教授全職加盟仁濟醫院。而在去年底,諾貝爾獎獲得者、“幽門螺桿菌之父”、澳大利亞醫生巴裏·馬歇爾教授也已在東方醫院開設門診。今年6月,上海自貿試驗區首家外資綜合醫院、上海和睦家新城醫院正式開業,醫師來自全球25個國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