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高校通過分層分類試點 全面鋪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

2018-12-04 10:43:1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課程中挖掘學科與育人結合點

  近日舉行的上海高校課程思政理論研討會上,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承功説起32年前的一堂數學課——當時他是哲學系的學生,去數學系旁聽高等數學一位秦老師的課。秦老師推導一個公式,講到無窮小量可以被忽略的時候突然停下來説,“無窮小量為什麼可以被忽略,是哲學系的學生應該重點思考的問題。”劉承功説,幾十年來,這句話在他心中重復了上百次。在專業學科教學中,老師如何更好地了解學生、如何更好地結合專業來育人?是當前高校求解的大題。

  理科能不能講人文情懷?

  劉禹錫有沒有親戚叫劉禹鐵?劉禹金?劉禹銀?許多學生上復旦大學化學系王全瑞老師的課時,會大笑著冒出這樣的問題。

  原來,上化學課講到專業名詞,王老師“岔”出去講古詩: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他接著説,“醅”字左邊是“酒”的右半部,右邊像一個酒罈,大家回想下,所有跟有機化學裏的名稱有關的、跟酒有關的,是不是都有這樣一個“酉”?比如醇、酸、酚等等。將專業名詞與對漢字結構的剖析結合起來講解,有助於學生更清晰地掌握專業名詞的分類。

  王老師還有“伏筆”:“這首詩題中提到的劉十九,叫劉禹銅,金銀銅鐵錫的‘銅’,正是劉禹錫的堂兄,倆人都很出色。劉禹銅家族同輩排行十九,劉禹錫排行二十八。為什麼劉禹銅的詩文成就沒有劉禹錫高呢?因為銅是29號元素,錫是50號元素,錫的金屬活性高嘛。”一番話引來滿堂笑聲。“理科,特別是有機化學這門課,能不能講人文情懷、能不能浸潤傳統文化?我覺得能。”在王全瑞看來,課程思政,首先應該學習的是老師,需要用心備課、融匯創新,挖掘學科與育人的最佳結合點。

  數據庫課程“以行立言”

  “數據庫課程有很多實驗要求用軟體,從去年開始,我們把實驗需求平臺軟體全部換成了國産的。”課程負責人丁祥武老師在課堂上,把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細細告訴青年學生。

  他説起行業內“大牛”專家馮玉才的經歷。當時馮玉才去一家大鋼鐵廠學習工作,正逢國家花了幾十億從外國引進軋機自動化生産線,有一幕情景深深刺痛了他——外國技術人員安裝完成後,立刻當場銷毀了三卡車的資料。他意識到一定要做自己的核心技術,並付諸行動。半年間,他啃下3000本英語技術資料。經多年磨礪,終於成功。如今,基於這項技術的自主創新成果,已在國內20多個重要行業投入使用。講述行業前輩曲折而勵志的經歷,將民族精神自然地融入課程教學中,這樣的課在學生心底引起共鳴。“與當年相比,我們的國産信息技術上來了,有許多更符合中國的使用需求。”丁祥武説,課堂使用的軟體平臺更多地支持國産,而且做下來效果非常好,這就是一種以行立言、一種有意識的引導。

  目前上海已啟動新一輪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通過分層分類的試點工作,全面鋪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所有高校已基本形成比較完備的工作體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