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文博會服務蘇浙皖文化産業融合與創新發展

2018-12-05 09:01:5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搭建大平臺 當好東道主 服務長三角

  首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産業博覽會落幕了。人們意猶未盡,後續效應正逐漸展現。

  下一屆境外展商將達20%

  上海市委宣傳部文化改革發展辦公室副主任曾原從去年起就參與謀劃與籌辦長三角文博會,他講起一個讓他有些意外欣喜的“故事”:在文博會的第二天,江蘇連雲港與上海閔行區“私下”辦了場合作洽談會,名為“文化+”。連雲港以文化為紐帶,借機在上海市推介尋求合作的重點産業項目,主動拋出了東海水晶小鎮、海西文化科技産業園、西遊小鎮等項目,連雲港與上海閔行兩地領導出席。這看似尋常的“借機”,背後是長三角文化産業界對上海平臺的重視。與之類似,“運河文化”論壇也成為文博會的專題論壇之一,其實大運河流經蘇浙皖三省,與上海直接關聯度並不高,但“運河的事”放在上海辦,顯然看中了上海這一國際化“碼頭”。

  參與本次籌展的上海貿促展覽展示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潤禾剛去國家會展中心看場地,為明年的文博會做準備。他告訴記者,下一屆將更突出“國際化”。英國、日本、意大利等國的一些機構與展商已表達了參展意向,下屆文博會境外展商佔比將達20%。有人説,“在上海辦,肯定要來”。

  他們清楚上海在長三角的龍頭地位,也知道上海獨特的區位優勢、全球資源配置和辦展能力。蘇浙皖的參展商們正向許潤禾反饋,各方面的經驗正被總結,明年的文博會將更注重市場化、專題化,産業交易與消費功能將更突出。上海已經為長三角文博會搭好“骨架”,文化這個大概念未來將得到更為精細化的展示。

  軟實力帶來“硬支撐”

  作為首屆長三角文博會的東道主,上海為各位來賓提供優質服務和美好體驗的同時,也虛心學習借鑒蘇浙皖及海內外同行的好經驗、好做法,以“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服務長三角的文化融合與創新發展。一場文博會,也是蘇浙滬皖互相學習的盛會——展館分佈上並非按三省一市“各自擠在一起挨著來”,而是“打成一片”,比如徐州的對面是合肥,揚州的隔壁是衢州;湖州與蘇州拿出絲綢,黃山宣城都有筆墨紙硯,它們都有了互相學習的機會。印象中,浙江的文化産業很有實力,而記者卻在會展上聽幾位浙江參展商在認真研究安徽的文化新模式:安徽推出了全國首家共享書店,讀者只要用手機下載APP,繳納相關的押金,可以免費借閱10天,拿書不要錢,多看還有獎,傳統書店的客流量增加96%,營業收入增長了20%。目前,安徽這個新模式被複製到了上海,上海也開出了共享書店。

  曾原告訴記者,文化與創意碰撞交融,才能突破、創新、共贏,形成更大的産業。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長三角文化産業更“軟”,更具備率先探索一體化合作機制的基礎。各地一起亮出影視、動漫、演藝等方面的“家底”,增強交流,未來有助於對文化産業重大工程項目做到分工合作、有效整合,避免重復同質競爭。對於高品質城市群的打造而言,有內在的文化認同,才有更為深遠、更為自然、更為全面的融合發展。文化軟實力,帶來的是有力量、可持續的“硬支撐”。尤其對於長三角而言,自古這裡就是文脈綿延、文化繁榮、文化同源,共同的文化心態和生活方式,豐富了現代文化産業業態。

  “3+1大於4”綜合效益將實現

  本屆文博會4天內“催生”了十多個長三角聯盟,這些聯盟包括:長三角紅色文化旅遊區域聯盟、長三角動漫産業合作聯盟、長三角文創特展産業聯盟、長三角文旅産業聯盟、長三角影視製作基地聯盟、長三角文化裝備産業協會聯盟、環淀山湖戰略協同區文化一體化發展合作備忘錄、長三角電子競技産教協同創新中心、長三角文化金融合作服務平臺等。報告顯示,上海熱門特展中,觀展的外地觀眾佔比33%,其中蘇浙皖地區佔比超過40%。“長三角文創特展産業聯盟”11月30日應運而生。“文明需要交流互鑒,文創特展要有一個很好的聯動和規劃,現在的問題是各自為政,很難形成集約化發展。”南京博物院文創部主任邱永生認為,隨著聯盟的誕生,將有利於文創特展的集約化發展,“比如,浙江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等可以聯合起來,一起向埃及的博物館邀約,共同辦兩個大河三角洲的文明對比展,就像團購一樣,集中相對好的資源,以更低的投入産生更高的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

  “聯盟只是一個起步。”浙江工商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高穎告訴記者,她在籌備本屆文博會時,分明感覺到浙江很多優秀文化企業的報名熱情,能去上海參展者都非常珍惜。她記得與長三角各地同志一起去展館測繪、去審片的細節,“一部宣傳片大家恨不得一幀一幀地細看,考慮如何突出長三角的共同特色來。”高穎説,她認為大家想要的不僅是一次展示的機會,更是想借上海與長三角這個大平臺,求得更多的發展空間。

  人們期待,真正的化學反應將産生,“3+1大於4”的綜合效益將實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