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上海外灘,一群年輕的“白大褂”聚在一起,用義診拉開了“醫苑新星”志願服務活動的序幕。25年後,當年的“新星”紛紛變成了學科帶頭人,他們的學生、學生的學生則沿著老師當年的足跡,充實“醫苑新星”的隊伍。
3年前,醫苑新星打磨出一支健康講師團,品牌下設大型義診、《Doctor滬》健康科普視頻、《健康捉“謠”記》音頻節目、青春醫館、醫師學院等項目。12.5“國際志願者日”前夕,“醫苑新星”在全國數百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斬獲第四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
圖説:今年的“醫苑新星”大型義診活動現場 來源/市衛健委團委供圖(下同)
從義診到健康講師團
1994年起,來自市、區各級醫院的2500余名優秀青年志願者參與“醫苑新星”大型義診;2015年,“醫苑新星”成立了健康講師團,瞄準白領公寓、社區、街道等青年開發了“青春醫館”、“ 樂行西部365”等項目,赴上海各區開展健康講座,在新媒體平臺推出“健康捉謠記” 、“DOCTOR滬”等欄目,分享好玩、有趣又實用的健康科普知識。
長寧區疾控中心團支部書記戴恒瑋,就是通過這個講師團的召集令,從過去“看不到臉”的“疾控小醫生”搖身一變成為科普明星的。其實,戴恒瑋明明可以“靠臉吃飯”,但他卻總是頭戴綠色青蛙大頭套,把自己變成一隻“科普蛙”,一邊彈奏吉他,一邊把科普知識表演出來。
説起其自創的節目《醬紫的蛙》,還有一個小故事。一次,在一節學校的科普課中,一位高中女同學問他:“是醬紫的哇?”他沒聽懂。女同學解釋:“醬紫”的意思就是這樣子,“哇”等於“嗎?”。課後,這句“醬紫的哇”讓他靈感迸發,為何不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打造一個健康科普形象?在上海市衛健委團委、長寧區團委、區衛計團工委的支持下,《醬紫的蛙》科普品牌誕生了。他還拍了一套17集的科普劇,由他本人扮演一隻“科普蛙”。這只“蛙”在校園裏還成立了科普實踐基地,以“食育”為主題對學生進行傳統用餐禮儀和食物營養知識的課程,成為了孩子喜愛的“蛙叔叔”。
圖説:1994年,“醫苑新星”大型義診拉開帷幕
專業醫生勇敢站出來
傳統的健康科普不討年輕人喜歡,但是,“醫苑新星”的舞臺不一樣,不管是三甲醫院的大夫、社區醫院的醫生,還是實驗室的檢驗師、急診室的美小護,近200名來自基層一線的醫務青年都能在線上和線下詮釋不同的科普力量。
吳歡是曙光醫院的醫生。這些年來,他看到偽科學、保健品推銷、偽養生節目充斥網絡,許多老年人聽信保健品推銷,花了幾千甚至上萬買了騙人的保健品,後悔莫及;有的患者聽信電視養生節目,自行購買藥物保健,導致疾病加重;有的則迷信網絡微信各種神奇的養生保健方法,違背正常的醫學常識,甚至不吃藥,最終害了自己。
2015年起,吳歡放棄出夜休的時間,主動聯繫社區、村委、企業、事業單位,義務進行“健康養生反謠言”講座。越偏遠的地方,在吳歡看來,就越容易受到偽養生知識的侵害。東到奉賢五四農場社區,西到青浦金澤,北到嘉定外岡,南到松江永豐街道,從郊區農民到企業白領,吳歡從“養生騙子的招數”、“常見養生謠言”、“常見養生騙子和書籍”、“常見養生謠言媒體廣告”等幾方面生動講解,使廣大群眾增長了防範意識,他的課深入淺出,十分受歡迎,現場群眾沒有早退離場的。不少市民對他豎起大拇指:社會就是需要這樣“勇敢的,富有正能量”的專業醫生站出來反謠言。
小蘋果和加油站都不能少
“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聽到熟悉的旋律,仁濟醫院蘇愛萍又授課了。蘇愛萍是一名專業的急救導師,教學中,她發現大家對於按壓的掌握有困難,頻率總是不對。實際上,根據最新的指南推薦:“胸外按壓的頻率必須達到每分鐘100-120次”,怎麼才能讓大家掌握好按壓節奏呢?她發現,網紅歌曲 《小蘋果》的副歌節奏與按壓節奏一致。這首歌耳熟能詳,不如讓學員都按照這個節奏進行按壓。這個教學模式一推出,果真受到大家的喜愛。
圖説:志願者錄製健康科普的節目
最讓她感動的是,有一次去老年大學培訓,台下坐著七八十歲的老先生和老阿姨,當小蘋果的旋律響起,大家自發站起來努力按壓。“生命不能等,全民學急救。”蘇愛萍説讓每一堂課,每一次科普結束後,大家都有所收穫,是她的期待。
與蘇愛萍的“急”相對應,開“健康加油站”的長寧區新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周祥俊“慢”多了。周祥俊開展健康科普工作4年多,針對慢病防治、疾病預防、合理用藥等內容,為社區居民講課。至今,他仍記得綠一居委的朱秋寶老奶奶, 94歲的她堂堂課必到,每次都坐在第一排聽課,無論颳風下雨、嚴寒酷暑,從未缺席。“周醫生,聽你上課我學到很多,老開心額!”她最常説的這句話激勵著周祥俊堅持至今。他還製作了健康科普視頻和音頻,在微信上每週一次發送給居民,至今已製作一百多集的內容,覆蓋慢性病防治、常見病預防、節氣養生、家庭急救、食品安全、兒童保健等六大方面。
今年,周祥俊還找到美食家,製作了一本根據二十四節氣養生特點的粗糧、食材搭配的養生食譜,方便社區居民進行日常粗糧的製作和食用。
領跑全市健康科普志願
經過25年的培育,“醫苑新星”本身也已經從嬰兒成長為“青年才俊”。一組數據概括了他的成長之路:“義診25年來服務市民逾50萬人次,遍佈上海所有區;緊扣熱點的線上健康“謠言”粉碎機,播出90期以來,累計播放量約120萬……通過活動,青年專家們以健康傳播者的身份與受眾交流,站在平等的立場,闡述自己對健康問題的看法,向受眾提出有效的建議,促進了醫患關係的改善。
近年來,“醫苑新星”健康傳播項目影響力不斷擴大,包括浦東、寶山等在內的各區以及各辦醫主體等相繼成立“健康講師團”,行業青年累計每年對外開展各類健康講座5000余場,這些都為“醫苑新星”輸送了源源不斷的青年講師志願者。“醫苑新星”志願服務項目的發起人之一、時任上海市衛生局團委副書記的王彤告訴記者,在過去,市民看病更願意相信“白頭髮”,不願意找“小青年”。為了讓上海的青年醫生展示整體風采,服務社會,發起了“醫苑新星”活動。這些年來,平臺依託青年醫生的力量,深入全市各階層開展健康專題系列講座,幫助市民打破健康誤區,提升健康更素養高;青年醫生也在其中互相交流學習,不同學科間碰撞出創新的火花,實現了自我成長和價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