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民間文化藝術之花在寶山羅店競相綻放

2018-12-06 10:01:0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春有花神秋有畫,夏有龍船冬有燈”

  不久前舉辦的第十屆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中,有一個傳統項目,特別熱鬧——即邀請國外民間藝術家前往寶山各街鎮體驗生活,做一天“寶山人”。在羅店鎮,克羅地亞的民間藝術家不僅親手體驗了民俗繪畫、羅店綵燈製作,還參與了羅店魚圓、農家點心製作,濃濃的中國鄉土氣息讓他們讚不絕口。

  其中,羅店民俗繪畫給老外藝術家的印象最為深刻。色彩濃郁斑斕,主題鮮明,形象非常逼真。民間蒸年糕、紡紗織布、灶臺年畫、蕩湖船、綵燈、蚌殼舞、挑花籃、抬花轎、劃龍船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文化,均配以特色的人物形象,活脫脫地躍然紙上。鄉情,瀰漫在樸素的筆墨丹青之間。

  書畫名家為居民授課

  去年起,寶山區羅店鎮聯手上海書畫院,組建成立“上海書畫院羅店民俗繪畫藝術傳習創研中心”。海上書畫名家親自為當地居民授課。

  吳燕彬是土生土長的羅店人,在老師指導下,她依據兒時的記憶,將“媽媽做米糕、包湯圓、包粽子、做衣服”等情形逐漸通過一幅幅小稿先畫了出來。“每週日上3小時的課,課上老師講解,課後佈置作業,至少每週交出一幅作品。”吳燕彬説,“我白天要上班,晚上基本上都畫到十一二點鐘。這麼多年都沒有這麼認真過。”當吳燕彬的第八幅作品完成後,再回頭看第一幅作品,“感覺稚嫩了許多”。而能用自己的畫筆,將家鄉的民俗文化及其變遷表現出來,也讓她格外自豪。

  羅店像吳燕彬這樣參與民俗畫培訓研習的,共有30余人,上到70多歲的老人,下至10來歲的少年。一年多來,他們以羅店劃龍船、羅店魚圓、羅店民俗活動等為題材創作完成120多幅畫作,以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多角度記錄農民的生活、農村的變化,展現美麗鄉村的新氣象、新風貌。

  羅店鎮位於寶山、嘉定和江蘇太倉三地交界處,是長江口上的第一處江南古鎮,已有1400多年曆史,是因棉而興的明清重鎮。它也是古代土布和海産品的交易中心,清末民初羅店鎮三里長街有商鋪六七百家,有“金羅店”之稱。每年元宵節、端午節、“三月廿八”等燈會、廟會期間,八方來會,人流如織,花炮鑼鼓之聲通宵不絕,龍舟競渡更是熱鬧非凡。端午節—羅店劃龍船習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羅店綵燈入選上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羅店吹打樂、天花玉露霜、公大醬製品、羅店魚圓、斜紋棉布、金家傷科等傳統技藝,至今仍代代傳承。

  讓人們記得住鄉愁

  如今在羅店,居民們都對朗朗上口的“文化四季”耳熟能詳:“春有花神秋有畫,夏有龍船冬有燈”。每一個民間文化藝術品牌,近年來正被重拾原有的魅力,在羅店競相開放。

  “春有花神”,作為傳統的棉業種植貿易中心,羅店自古以來視棉花為“萬花之王”“萬花之神”,格外尊崇。2017年以來,羅店鎮恢復了具有400年曆史的花神廟會。“秋有畫”,即挖掘羅店特有的民俗繪畫藝術,培養傳承藝術人才。“夏有龍船”,羅店鎮將久負盛名的龍船文化發揚光大,每年舉辦羅店龍船文化節。“冬有燈”,羅店綵燈作為羅店劃龍船習俗的子項目,也是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每年舉辦元宵綵燈會,已連續9屆,綵燈製作愛好者千余人。

  其中,羅店龍船作為“文化四季”的引領,始於明、盛于清,卻曾在解放後由於歷史原因一度隱退。這一停,便是35年。1993年,羅店造船世家張氏兄弟雙雙退休,他們拿出了幾乎所有積蓄,決心“要讓龍船回到河裏”。日夜趕工3個月,一條長約6米、最寬處1.8米,裝飾著牌樓、令旗等十八般武器和古代樂器的“青龍”完成了。第二年,“青龍”下水,羅店龍船重回人們的視線,張氏兄弟由此成為羅店龍船的“傳人”。

  2003年,羅店鎮決定每年端午恢復舉辦龍船節,支持龍船製作和展演。目前,還全面採集數據信息製作全息數字3D模型,完成龍船建造CG演示動畫,並將綵燈、民俗畫、花神廟會等與其有機結合。讓羅店龍船技藝傳承人張國忠、羅店綵燈傳承人朱玲寶等欣慰的是,他們現在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室,為傳承推廣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今年6月,失傳多年的清廷貢品“羅店天花玉露霜”,也經過技術人員的不斷嘗試得以重現寶山。不少羅店老居民很激動:“這是我們兒時的記憶,鄉間的美味!”在羅店的鄉村,通過修復古橋、王家大院等,正逐步恢復“小橋、流水、人家”的鄉村肌理,並打造現代特色文創、畫家村、民宿群、稻田文化等為主的生態休閒旅遊區,讓人們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羅店鎮黨委書記瞿新昌告訴記者,“羅店鎮已被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鎮,通過‘文化四季’系列活動,我們初步探索形成了以民間文化推動鄉村振興的機制。希望以文化為引領,促進羅店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打造長江口上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通過文化發展,促進旅遊經濟開發,從而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