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區域全國人大代表首次聯合調研“太湖水環境治理”

2018-12-17 09:05:29|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水鄉澤國”“魚米之鄉”,也要大力修復水環境。本月12日至14日,長三角三省一市部分全國人大代表開展“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調研活動,這是長三角三省一市全國人大代表首次進行聯合調研。

  據悉,聯合調研活動由上海市人大牽頭,與江蘇、浙江、安徽省人大聯合組織,代表們調研了無錫、蘇州和嘉興、湖州等地太湖水環境的治理情況。

長三角區域全國人大代表首次聯合調研“太湖水環境治理”

圖説:太湖流域的水車灌溉。陳高勇 攝

  曾經,長江中下游是“水鄉澤國”、“魚米之鄉”,河網密度一般在0.5km/km2以上,湖泊面積超過2萬平方公里,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近三四十年來,由於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功能定位認識不清,出於防洪、通航、發電、灌溉等現實需求,長江中下游興建了大量水利設施,大部分河流、湖泊都建有閘壩控制和混凝土硬化護岸設施,人為切斷了天然水系江河湖的連通性和水陸聯繫途徑,導致湖泊面積逐漸變小甚至消失,河網水體流動性減少,蓄水防洪能力削減,水體自凈能力下降,魚類回遊受阻,生物多樣性降低,中下游河網水體黑臭和湖泊富營養化呈集中爆發態勢,嚴重危及長江水安全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其中,2007年5月,太湖爆發大規模的藍藻引發危機,無錫市從那時開始持續10年進行環境污染整治,共關停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企業3060多家,化工企業數量從2007年2955家減少到2017年850家。同時,無錫高新技術産業從2007年26.7%,提高到了2017年42.3%;互聯網産業營業收入佔全國的四分之一,讓環境治理和産業轉型齊頭並進。

長三角區域全國人大代表首次聯合調研“太湖水環境治理”

圖説:長三角三省一市全國人大代表首次進行聯合調研。陳高勇 攝

  目前,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數據分析顯示,2017年太湖總體水質為Ⅴ類。與2007年相比,氨氮下降71.8%,總氮下降31.9%,但是仍有可能發生較大面積藍藻的可能性。太湖局局長吳文慶表示,太湖流域污染物入湖總量遠遠超過水體納污能力,太湖營養過剩的狀況沒有根本扭轉。

  治理藍藻,一個重要辦法是:變廢為寶。太湖七里堤沿線4個打撈點,5000噸藍藻每天由此變為藻肥料。在分離站內部,藍藻經過抽吸、破壁、分離、脫水等多項工藝,快速轉化為藻肥。這些藻肥將替代部分化肥和複合肥用於園林綠化及水稻、蔬菜種植。藍藻變廢為寶,為太湖水環境治理找到有效途徑。

長三角區域全國人大代表首次聯合調研“太湖水環境治理”

圖説:工作人員正在打撈水藻。楊建正 攝

  此外,2002年以來,太湖流域綜合治理還探索了“引江濟太”——將長江水引入太湖及流域河網,為太湖周邊及下游地區供水,加快水體流動,增強水體自凈,緩解地區用水狀況。其中,新建成的太浦河金澤水源地,承擔著上海市西南五區約700萬人口供水任務,上海市、浙江省從太浦河取水規模大幅提升,對保障太浦河供水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此,太湖局加強太浦河沿線的水質監測,探索太浦河水源地供水調度及突發水污染事件太湖水量應急調度,建立完善太浦河水質預警聯動機制。

  未來,太湖局將加強源頭污染防控和減排,協調地區、行業間的污染治理,全面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