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界的“雙年展”是美術行業的“發動機”,展品預示著今後美術界發展的趨勢和浪潮。今年舉辦到第四屆的小劇場戲曲節也有著成為中國戲曲界“雙年展”的態勢。在日前于上報集團舉行的研討會上,專家和學者為“小戲節”如何真正推進戲曲的創新發展出謀劃策。
圖説:小劇場戲曲節作品原創崑曲《長安雪》 官方圖
定位:必須探索與創新
雖然國內對“小劇場戲曲”的定義並沒有高度統一——到底是小型劇場的小規模戲曲表演,還是顛覆傳統戲曲形制的探索形式?“小戲節”主辦方、上海戲曲中心總裁谷好好説:“我們的定位,就是探索與創新。”戲曲評論家馬博敏認為,探索、實踐、當代,是小戲節的關鍵詞:“這個節,就好似美術界的雙年展——否則沒有存在價值。它必須起到戲曲在大劇場裏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要從傳統撕開一個口子。”
今年全國有25台小劇場戲曲報名,第一輪篩選出12台,最終留下8台進入展演。谷好好透露全國各地各劇種各院團都積極報名參與。今年新增了甌劇和黃梅戲,節還未落幕,高甲戲和紹劇的小劇場戲曲劇目也很著急地來問:“現在報名明年還來得及嗎?”全國上下,越來越多的戲曲院團樂於投身戲曲創新。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胡曉軍發表觀點:“在如今戲曲摺子戲式微的情況下,小劇場戲曲是戲曲發展的命脈。”戲劇教育家榮廣潤説得更加直接:“在戲曲被大劇場、大舞臺、大咖主宰的環境下,小劇場戲曲就特別可親可愛。大家聚攏在此,是真的不求得獎、不求名利,只為純粹的藝術探索、戲曲創新,因而十分可貴。”
內容:劇本等也要同步提升
傳統戲曲的故事內容多為流傳千百年、人人都熟悉的題材,例如四大名著、臨川四夢等。加之,傳統戲曲更注重表演,是“看角兒”的藝術。從第一屆起,小戲節就大大釋放了全國青年戲曲演員的熱情。直至今年,就連老戲骨們也熱衷在這裡展現演技。但是,正是由於演員們紛紛在此飆戲、炫技,讓觀眾對劇本、舞美、音樂等期待同步提升——因而略有失望。
圖説:《玉天仙》劇照 祖忠人 攝
市劇協秘書長沈偉民指出:“小戲節要有戲。戲,就是故事——即小戲節要有故事。”馬博敏認為:“目前小戲節的劇本還不夠成熟,劇本成熟了,二度、三度創作就更站得住,劇目的存活率就高。”原文化局戲劇處處長李守成表示:“今年劇目的女性題材十分集中,無論是《玉天仙》還是《再·生緣》等,聚焦的都是‘女性翻身’。”上戲副教授郭晨子也談及這一問題 :“可能是緣于在傳統戲曲裏,‘男尊女卑’的思想也是一種‘傳統’,所以當考慮到現代意識融入傳統戲曲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聚焦在女性題材上。這是一種探索,但是當這批劇目一同參加展演時,就缺乏創新了。”
形式:浸入式適合小劇場戲曲嗎?
本屆“小戲節”首次聚攏在新落成的長江劇場舉行,這裡的定位就是青年戲劇人的創作、演出基地。因而,本屆演出更加“聚氣”。與此同時,在演出形式上也有重大突破。例如越劇《再·生緣》,是以“浸入式”的面目出現——觀眾站在外圈看,演員在內圈演。對於常年坐在劇場裏欣賞傳統戲曲的觀眾而言,站著看,已經十分新鮮。胡曉軍表示:“我以為我站在一個最差的位置,但是一轉眼,演員們全都轉身朝我涌過來,我就成為最佳位置了……”
圖説:實驗越劇《再·生緣》劇照 官方圖
李守成則覺得:“現在只是‘站著看戲’,並非是沉浸式。變化的只是演員的隊形罷了。戲曲有行當,故事有年代,讓觀眾如何浸入,難度很高,但值得探討。”榮廣潤則反對小劇場戲曲選擇沉浸式:“因為沉浸式在話劇裏的運用,是為了最終形成觀眾與演員的交流——交流的前提是雙方探討的同一件事。話劇是寫實的,看山是山;戲曲是寫意的,看山不是山。在戲曲舞臺上的山,未必就是觀眾眼裏的山。兩者的認識不一致,無法達成交流。”沉浸式在話劇中的運用,本質上是反情節、反故事的,與“小戲節要有戲”的共識矛盾。但是無論如何,樂於形式創新,也是值得鼓勵的。
據悉,黃梅戲《玉天仙》和越劇《再·生緣》等已經亮相羅馬尼亞錫比烏國際戲劇節等國際舞臺。在國際戲劇節上,小劇場是主流,這也是戲曲在形制上順應國際戲劇潮流的起步。谷好好還透露,“小戲節”正在攜手香港西九龍戲曲中心,考慮把小戲節移植到香港。今後,小劇場戲曲的目標是作品內涵與時代精神、觀演模式與觀眾審美、演出影響力與國際影響力的三組關係的統一。最終,讓長江劇場這一承載著上海人和上海戲劇界美好回憶的場地,成為海派文化的金字招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