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上海代表和參會代表等載譽返滬

2018-12-20 09:21:05|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這些細節,讓他們感受“最高級別的致敬”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于漪(中)、包起帆(左)等改革先鋒上海代表和參會代表載譽返滬。 本報記者 張馳 攝

  “勞煩大家來接我們,真的很感動。自己也沒想到,到了我這個年齡還能獲得這樣的殊榮。”12月19日下午1時半,改革先鋒上海代表和參會代表等載譽返滬,90歲的于漪笑盈盈地和守候的記者打招呼,一如既往的謙遜而親切。包起帆和任仲倫也在一旁笑著。

  前天舉行的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宣讀了獲得改革先鋒稱號的100名同志名單,其中有基礎教育改革的優秀教師代表于漪,港口裝卸自動化的創新者包起帆,司法體制改革的“燃燈者”鄒碧華,助推思想解放、撥亂反正的電影藝術家謝晉等。于漪、包起帆和任仲倫(謝晉單位代表)激動地講述了難忘的盛會瞬間,帶來了最新鮮的感懷。

  “幸福時刻我和陳景潤夫人緊緊擁抱在一起”

  “進入改革先鋒名單,並不是因為我特別優秀,而是年齡大了。”于漪老師自我調侃。她説,榮譽背後凝聚著所有教育者的共同奮鬥,“還記得40年前,我去金山,全縣城16所中小學只有半個籃球場,校園裏泥濘不堪。而現在,無論硬體還是軟體,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是人間奇跡。”

  改革先鋒中,于漪是基礎教育界的唯一代表。她一生都在實踐自己所説的“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上世紀70年代,電視上直播了一堂于漪執教的語文課《海燕》。一時間,全國人民紛紛守在電視機旁,爭睹她上課時的風采。她是中國首批語文特級教師,從教數十年,寫下了400多萬字的論文專著,上了近2000節的公開課,她的名字和語文以及教育緊緊相連。

  于漪説起話來思路清晰,非常動情。她高興地和大家分享另一個幸福時刻:“我在大會堂裏和陳景潤夫人緊緊擁抱在一起。”説這話時,于漪笑得像個孩子。國家重視科學和教育,讓她打心底裏開心。説起《哥德巴赫猜想》那篇報道,她顯得格外激動。工作人員示意她坐下再説,她仍然堅持站著和大家分享。她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有了偉大的精神武裝了人民,才産生了無窮的力量。

  于漪當老師時,不只關注學習好的學生,而是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她也樂於提攜年輕教師,有年輕教師請她為新書作序,她從不拒絕。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她先後培養了三代特級教師,在她手上涌現出一批像程紅兵、陳軍、陳小英、王纓、譚軼斌等教學能手。

  “人還是要有點精神的。”于漪説,“表彰改革先鋒,這是新起點,也是加油站,黨和國家還會帶領一代代人創造更燦爛的人間奇跡。”

  “坐上人民大會堂主席臺,總書記和領導們起身鼓掌”

  戴著沉甸甸的獎章,包起帆激動地告訴記者,每枚獎章上都刻下了改革先鋒的名字,這是一份意外的驚喜。

  “我是一名普通的上海職工,改革先鋒的榮譽不是授予我一個人的,背後是上海千千萬萬職工創造的。”他感慨地説,自己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我的文化水準只有初中二年級,做過碼頭裝卸工、機修工,要不是碰上改革開放,怎麼能想到領先做集裝箱的國際標準?”

  大會讓包起帆印象頗深的是,受表彰的改革先鋒們都被安排坐上了主席臺,播放名字時還給了單獨的鏡頭或照片定格,“最後,少先隊員為我們獻花,主席臺上的總書記和其他領導們起身鼓掌,這是一個國家給予人民最高級別的讚美和致敬。”

  包起帆的成長經歷是千千萬萬中國工人在改革開放旗幟下成長起來的一個縮影。他做過6年的碼頭裝卸工、4年的機修工,從工人到工程師、再到企業經理、直至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副總裁、市政府參事,30多年來,他的崗位和身份在變,但執著于發明創新依舊。他説,一個人的價值不僅體現在自己取得多少成果,更在於能夠帶領和幫助更多的人成長,用創新成果助推國家和社會發展。

  “看到謝晉扶著攝像機的工作照,熱淚盈眶”

  “大會上播報謝晉導演的名字,當我看到大螢幕上放了謝導扶著攝像機的工作照,那一刻熱淚盈眶。”上海電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仲倫作為謝晉的單位代表,參加了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

  他説,謝晉十年前離開了大家,但他的電影作品一直鼓舞著中國人民。謝晉的電影關注現實、關切社會,再現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思想解放、時代風雲激蕩的歷程。他拍攝了《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高山下的花環》《鴉片戰爭》等一批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優秀電影,呼應了思想解放的社會思潮,反映了人民的共同心聲。

  “他把對祖國和人民的大情大愛注入了中國電影。”任仲倫説,謝晉的電影影響了幾代人,這種影響還會一直持續。“改革開放初期,他的電影反映了民族災難發生時,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改革開放之初,許多人離開國門求學深造,他又用電影告訴大家,我們的根和情感都在中國。他不愧是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上影在改革開放初期創作的一大批作品,推動完成了當時電影界對大眾的“思想啟蒙”,在全社會呼喚改革開放、擁護改革開放。回首40年,上海電影所創造的里程碑中,大師謝晉功不可沒,當被銘記。

  這次改革先鋒中,已逝的上海高院原副院長鄒碧華被稱為“司法體制改革的‘燃燈者’”。在47年的短暫人生中,他分秒必爭實現自己的法治理想,為所有的法律人豎起了標杆,一如人們追悼他時所説——“世間已無九步法,法官當如鄒碧華”。鄒碧華曾説:“人的一生,都有一個需要堅守的價值。理想的完滿人格,應當是破除自我,將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國的法治中。無我,黨的事業不朽,如是我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