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措施:民生保障“安全網”托牢百姓“獲得感”

2018-12-27 11:04:02|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民生十新| 新措施:民生保障“安全網”托牢百姓“獲得感”

  在雜技表演中,演員們在高空上下翻飛,讓他們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安心演出的,除了精湛的技藝與過人的勇氣外,更離不開牢固的安全網的托底。民生保障就是我們這座城市的托底“安全網”。2018年,上海持續構建完善城市托底“安全網”,為城市中的每一位成員保駕護航。

新措施:民生保障“安全網”托牢百姓“獲得感”

新民晚報截圖

  精準救助 托底保障不斷“升級”

  近日,在奉賢區南橋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70歲的張老伯正為兒子諮詢辦理補助事宜。張老伯告訴記者,兒子小張30歲,患有精神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經常需要住院治療,老夫婦年歲已高,兒子是心病,所以來這裡諮詢有哪些最新的補助保障政策可以享受。

  工作人員向張老伯提出建議,將小張現在的低保換成重殘無業補助,這樣每個月的補助可從1070元增至1200元左右,因治療産生的醫保範圍內費用可申請醫療補助。而且,根據今年最新調整的上海醫療救助政策,小張住院治療可享受免收押金的福利。“現在年年有新政策、新福利出臺,對我們這樣的困難家庭真是雪中送炭。”張老伯表示,雖然家庭經濟困難,但政府的托底政策給他們提供了很大的支撐。

  正如張老伯所言,上海托底保障政策每年都會更新完善,力度更大,範圍更廣,效能更高。今年4月1日起,上海將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97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70元。

  今年7月1日,上海醫療救助政策再次調整完善,救助對象進一步擴大,救助標準進一步提高。在“住院救助”領域,低保家庭成員、散居孤兒、低收入困難家庭成員住院自負醫療費用救助報銷比例,提高了10個百分點,個人全年最高救助限額分別由8萬元調整為13萬元,兩類“因病致貧”困難家庭也被納入救助對象範圍;對上海特殊救濟對象和低保對象免收住院押金,對低收入困難家庭和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對象的住院押金則減半收取。

新措施:民生保障“安全網”托牢百姓“獲得感”

圖説:眾多居民在江寧路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辦事。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劉歆 攝

  養老顧問 特色服務“打組合拳”

  家住靜安區大寧路街道的王老伯今年74歲,有腦梗、心梗史,子女長期在國外工作。老伴因病去世後,他尤為傷感,情緒不穩定,生活自理能力差。記者在靜安區大寧路街道第二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看到,王老伯向養老顧問員殷怡講述了自身情況後,殷怡為他定制了養老方案。

  王老伯不想離開熟悉的環境,不想去養老機構,殷怡推薦他選擇居家養老。考慮到老人獨居,殷怡為他登記街道“老夥伴計劃”,提供探訪、陪伴等服務;考慮到老人身體狀態差,又為他登記本區自有的“樂助項目”——安裝報警系統,預防居家意外風險發生。殷怡告訴記者,養老顧問會根據老人的需求和本區域的特色養老服務資源,為老人定制最適合自身的養老服務。

  今年5月2日起,上海開展社區“養老顧問”試點工作,目前已設立社區“養老顧問”點104處,是上海解決養老服務供需對接“最後一公里”問題的重要舉措。社區“養老顧問”推出以來,經過培訓的養老顧問員已達234名,累計接待和服務人數達到10011人次,已為滬上市民尤其是廣大老年人提供了諸如養老服務資源介紹、老年人福利政策指導、養老服務方案制定、家庭養老支持等多項服務。

  根據市民政局統計,今年5月2日至10月31日,全市104處養老顧問點累計服務事項達9935件,政策諮詢最多,佔52.5%,定制化服務計劃和為老服務資源諮詢分別佔22%、21%。老人問得最多的政策問題為長護險、養老服務補貼、入住養老機構、日托、助餐或送餐服務等。

新措施:民生保障“安全網”托牢百姓“獲得感”

圖説:在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老年人日間照護中心,工作人員用音樂療法保障老人們身心健康。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全市通辦 “拆除圍墻”方便市民

  殷行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是楊浦區日接待量最大的服務點,高峰時每天接待的市民超過500人。近日,市民徐小姐來到中心辦理個人業務,但她的戶籍地已遷到外區。“我從小就在殷行街道長大的,但前幾年戶口轉走了,可是我已經習慣在這裡辦理業務了,不知道現在搬走了能不能辦。”大廳服務組組長萬彬回答徐小姐説完全可以,而且辦理完後還可把證件郵寄給她,不用再跑一次。

  過去,上海居民辦理個人事項時,大多要去戶籍地或居住地所在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不能異地辦理。今年3月,上海運行社區事務“全市通辦”後,市民可在全市220個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中的任意一家就近申辦事務。萬彬告訴記者,推行“全市通辦”打破了居民辦事存在的戶籍地或居住地限制,各職能部門在統一的辦事指南下,政策、標準一致,不會出現“東邊日出西邊雨”“這邊不行那邊行”的情況。

  今年3月以來,上海納入“全市通辦”的事項持續擴容。經過細緻梳理,上海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涉及的174個事項中,經努力能夠實現“全市通辦”的事項提升至172項。其中,161個事項今年3月起率先實現“全市通辦”。

  自今年7月起,市公安部門管轄的“居住證辦理”和“來滬人員信息登記”兩大類11個事項也納入“全市通辦”範圍。由此,上海居民辦理社會救助、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就業促進、計劃生育、副食品補貼發放、住房保障、社保卡辦理、檔案查詢等事項,均可就近“選點”辦理。

  【數字説話】

  低保標準提至1070元

  今年4月起,上海再度調整提高城鄉低保等社會救助標準。上海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970元調整提高到每人每月1070元。

  長護險惠及18.6萬老人

  今年1月,上海試點長護險,目前試點區域已基本覆蓋全市街鎮,已接受服務的老人約18.6萬人。今年1月至10月,長護險基金已支付服務費用為7.06億元,對符合條件的居家的重度失能老人發放了現金補貼。

  建成1000張失智老人照護床位

  今年初,改建1000張失智老人照護床位首次被列入上海市政府實事工程。認知症照護床位所在區域統一使用“記憶家園”的名稱,床位佈局採取“小單元”的模式,每單元6-18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