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職校搭建平臺 將匠心教育內化于育人環節

2018-12-28 12:11:24|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讓勞模工匠精神在校園生根開花

  12月27日,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金獎獲得者楊山巍,以上汽集團技師的身份來到上海市奉賢中等專業學校,與眾多剛剛開啟職業夢想的年輕學子分享自己的故事,而他的身邊還站著“大國工匠”張冬偉、上海市勞模仉紅芳、“上海工匠”陳珺。

  自2016年上海正式啟動“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以來,越來越多在平凡崗位上詮釋極致、創造奇跡的行業領軍人才一次次走進滬上的各所職業院校,助力勞模、工匠精神在校園的土壤中薪火相傳、生根開花。一些由此而生的變化正在發揮著潤物無聲的育人作用。

  “永遠比別人多一點”是勞模、工匠的成功秘訣

  在薄如紙張的殷瓦鋼上“繡花”,是世界焊接領域的技術高峰,也是很多電焊工難以企及的夢想,但這卻是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師、80後“大國工匠”張冬偉的拿手絕活。去年5月,他曾經與上海信息技術學校機電係的師生們面對面交流自己的成才經歷,昨天再次來到上海中職校園,他感到分外親切。

  在他看來,做技術的人首先要對技術有興趣,但興趣的産生離不開學校的悉心培養,以及自身穩紮穩打的勤學苦練。勇攀技術高峰的過程中總會遭遇瓶頸,每當這時,他就會提醒自己“再堅持半小時”。多一點耐心,多一點付出,可能就有了區別於他人的收穫。

  “永遠比別人多一點”同樣是楊山巍成功的秘訣。他提到,在車身焊接訓練中,教練總是以國際標準要求大家:兩個板件對縫要求精度誤差在2-3毫米之間,但他對自己的要求是不能超過1毫米。“有人覺得這個要求近乎‘病態’,但正是它讓我站上了最高領獎臺。”楊山巍説,只有用“超五星”的標準要求自己,將精品意識逐漸養成為一種習慣,才能獲得“五星”的評價。

  沒有華麗的舞臺,沒有花哨的設計,“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就在這樣質樸而真摯的敘述中進行,但勞模、工匠們成長的經歷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卻滌蕩著年輕學子的心靈。

  造就匠心匠藝的教育應該貫穿課堂與職場

  在全社會崇尚勞模、工匠精神的今天,越來越多上海中職校開始重視發揮勞模、工匠的示範引領作用,並試圖搭建各種平臺,將這種獨特的匠心教育內化于育人的每個環節。

  奉賢中等專業學校在2015年就率先與上海市勞動模範協會合作,開展勞模與學生結對互動、成立勞模班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目前學校建立了由“改革先鋒”包起帆、“全國勞模”徐虎、“大國工匠”李斌和胡雙錢等組成的“學校勞模工匠講師團”,並定期邀請他們走進課堂與師生交流。在勞模精神的感召下,奉賢中專的學生們設計製作了120多種、10萬多份各類紀念日和節日感恩卡,免費發放給全市近300所中小學校開展感恩教育。

  上海信息技術學校則在2016年聘請了“大國工匠”胡雙錢、張冬偉擔任學校的客座教授。從去年9月開始,學校機電係在三個專業中分別確定一門實訓課程,作為“工匠精神進課堂”的試點課課程。與此同時,學校還決定在已有的實訓教材之外,再為學生們編寫一本校本教材。

  造就匠心匠藝的教育不止于課堂,還延伸到了職場。奉賢中專通過組織學生前往洋山深水港、上海市郵政博物館、中國商飛公司、 “復興號”動車運營所等勞模工匠工作現場和包起帆創新展示館,實地感受勞模工匠的精湛技術和敬業精神,引導學生不斷增強鑽研技能的自覺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