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創造”:上海文藝界傳承不變的旋律

2019-01-16 10:59:19|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1950年7月,上海市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推選夏衍為主席,馮雪峰、巴金、梅蘭芳、賀綠汀、賴少其為副主席,宣告上海文聯正式成立。大會上,夏衍所作的《更緊密地團結,更勇敢地創造》總報告至今鼓舞人心。

  69年後,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八次代表大會今天將在友誼會堂召開,700余位來自不同藝術領域的文藝工作者代表將為上海文藝工作更好地開展建言獻策。在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當下,“團結”與“創造”依然是上海文藝界不變的旋律。

  本週五,由上海市文聯與閔行區政府聯手打造的上海海派藝術館將向市民敞開大門。開館季中,上海市文聯將整合各藝術門類的優秀專家和作品資源,推出春“藝”盎然——2019上海春節文藝嘉年華,包括“海上風起”——上海市美術家協會藏品展和“文心江南”——豐子愷藝術特展兩個重量級展覽,與名家大咖近距離接觸的“一日一咖”、具有濃郁海派特色的文藝展演及針對寒假學生特別開設的“寒假藝術課堂”等。

      《梁祝》《紅旗頌》從這裡撥動人心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管弦樂序曲《紅旗頌》,兩部首演于“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舞臺上的作品,一則婉轉動人、一則昂揚磅薄,某種程度上正是“上海文化”的不同面向。“上海之春”是新中國成立後歷史最悠久、持續時間最長的音樂舞蹈節,至今已有近60年曆史,也是上海市文聯的標誌性節慶品牌之一。以民族音樂為本,“上海之春”推出了逾千部原創佳作,《梁祝》正是在1959年“上海之春”前身“上海音樂舞蹈匯演”中一炮打響的。由呂其明作曲的《紅旗頌》則在1965年5月舉行的“上海之春”開幕式上,由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電影樂團、上海管弦樂團聯合首演,取得巨大成功。

  今年是《梁祝》誕生60週年,60年來,攜帶海派文化兼收並蓄基因的《梁祝》旋律在世界不同角落頻頻響起。“《梁祝》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典型産物。一方面,交響樂是全世界通用的音樂載體;內容上也選擇了永恒的題材——愛情。另一方面,《梁祝》的核心是從越劇裏來的,我的合作夥伴何佔豪對越劇非常熟悉,從越劇唱腔裏提煉出了《梁祝》的基礎。”作曲家陳鋼説,《梁祝》是上海的、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首屆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把《梁祝》作為必選曲目,“來自十多個不同國家的選手拉同一首《梁祝》,閉著眼睛聽,幾乎沒法分出是哪國的選手,這是最成功的”。

  經過多年修改,89歲的呂其明近期完成了《紅旗頌》定稿,不日將作為獻給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賀禮重新出版。老一輩藝術家的執著創造是上海文藝工作者代代傳承的優良品質。夯實“碼頭”,發展“源頭”,無論是在具有60年曆史的“上海之春”音樂節,還是近30年從不間斷的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以及規模和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上海美術大展、上海書法篆刻大展、上海國際攝影藝術展等新老活動平臺上,各方創作力量集結碰撞,不斷推動文藝創作從高原走向高峰。

      文藝工作者之家,百姓文藝之家

  作為黨和政府聯繫文藝界的橋梁紐帶,文聯是文藝工作者之家。近年來,上海市文聯積極轉變服務理念,推動服務對象從文藝家、文藝工作者向社會各界延伸。

  位於延安西路200號的上海文藝會堂,被稱為上海市文藝界人士的“家外之家”。2015年底,經過改擴建工程的文藝會堂闊別3年後重新開放,不僅再度成為文藝家們聯絡感情、激蕩靈感的小天地,也成為市民暢享優質藝術資源的“文藝之家”。這裡上演過新編劇目,誕生過“網紅”展覽,舉辦過大家講座。2018年初在文藝會堂誕生的春“藝”盎然——上海春節文藝嘉年華活動,力求打通藝術家與市民的通道,聯動百餘位藝術家參與。今年,這一活動移師嶄新的海派藝術館舉行,多項活動預約連結一發佈,不少“手快”的市民已搶先報名。

  上海市文聯旗下各協會擁有大量專業文藝資源,如何與百姓文化生活需求對接得更為緊密?2015年,各文藝家協會進一步整合資源,升級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推出包括“百姓展廳”、“百姓講壇”、“百姓舞臺”和“深化創作體驗基地”等在內的“百姓賞藝”系列文化惠民活動。近幾年,“百姓賞藝”惠民品牌內涵外延進一步延伸,“文聯藝術家講壇”“浦江流芳”“曲藝黨課”“四季品劇”“電視藝術講堂”“書法大講堂”“聲樂講堂”“海上電影論壇”“上海故事匯”“上海譯家談”“上海評協系列文化講座”“書法名家寫婚書”“魔術進高校”等系列活動漸成風氣,上海文藝家和文藝工作者在深入社區、學校、部隊開展巡講、巡演的過程中,也獲得了自身藝術水準和藝術體驗的精進和滋養。

  去年6月成立的“長三角文藝發展聯盟”,實現了滬蘇浙皖四地文藝資源共享,文藝平臺共建,文藝合作共贏,不僅助推長三角共同挖掘“江南文化之根”,通過“藝江南”活動品牌,將讓市民百姓享受到更豐富精彩的文藝生活。

      樹立行業風氣,倡導責任擔當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轉型、隊伍重構等新情況的出現,大批“文藝海漂”集聚上海,成為推動海派文化融合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來,上海文藝界營造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氛圍,吸引、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優秀文藝人才。在此次文代會代表中,體制外和“兩新”(新文藝群體、新文藝組織)群體代表佔了不小比例。

  近年來,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推出一系列吸引“海漂”人才的舉措,在全國書法大賽入展名單中,“海漂”書家佔有較高比例;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在2014年和2016年兩次舉辦“漂移海上”海漂藝術家作品展,推出了91位藝術家的353件作品,“漂移海上”有望打造成常規展覽活動,通過展覽展示、采風寫生、培訓指導等多種方式,讓新文藝群體美術人才獲得更好的展示平臺;上海演藝工作者聯合會探索搭建自由藝術家聯盟,截至去年,277人通過藝聯平臺獲得上海社會文藝工作者中級專業技術水準認定證書,19人獲得藝術系列高級職稱,364位優秀演藝人才引進落戶。

  從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起點,到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為歸宿,連接這兩點一線的創作路徑是文藝創作的“大道之行”。德藝雙馨,以德為先。有偉大的情懷,才會有偉大的作品。2015年,市文聯組織開展第五屆“上海市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評選活動,延續上海文藝界對“德藝雙馨”的追求傳統。去年年底,市文聯旗下各協會完成換屆,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第一時間公佈“主席團自律公約”——“不與會員爭名譽,作品不參加由上海市書協主辦的各類評獎活動;作品參加上海市書協舉辦的展覽,不集體置頂;個人不舉辦以贏利為目的的書法作品展銷活動;不為低俗書法活動站臺;堅持回避制度,公正評審,不搞個人小圈子;倡導並帶頭參加各類公益活動和志願者行動……”引發社會各界的反響和好評。

  樹立行業風氣、倡導責任擔當,上海文藝界有良好傳統;“更緊密地團結,更勇敢地創造”,上海文學藝術工作有更值得期待的明天。文藝惠民、文藝為民,凝聚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上海文化”品牌的魅力與榮光,在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努力踐行下,將更加深入百姓生活,走向國內國際的大舞臺。(記者 施晨露)

  原標題: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八次代表大會今召開,共商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團結創造”:上海文藝界傳承不變的旋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