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之春” 唱出中國幸福感

2019-04-09 15:30:48|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在“上海之春” 唱出中國幸福感

  廖昌永、魏松、方瓊領唱《我和我的祖國》,將音樂會推向高潮。記者 蔣迪雯 攝

  昨晚,作曲家呂其明、陸在易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的舞臺上共同搖動留聲機轉柄,為期21天的第36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就此拉開帷幕。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開幕音樂會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主題,從歷屆“上海之春”曲目中精心遴選了一批紅色經典。包括作曲家呂其明創作的《紅旗頌》,丁善德的《長征交響曲》,朱踐耳的《英雄的詩篇》《唱支山歌給黨聽》,瞿維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陸在易的《祖國,慈祥的母親》等。廖昌永、魏松、方瓊等歌唱家齊聚舞臺演繹經典,為新中國70華誕獻上一份深情的禮物。

  用心寫就對祖國的深情

  指揮家陳燮陽執棒上海交響樂團在音樂會開場奏響了呂其明的管弦樂序曲《紅旗頌》。這部作品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天安門廣場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動人一幕。呂其明的父親是一位革命烈士,而他自己10歲加入新四軍,15歲加入中國共産黨,對紅旗有著無比深厚的感情。他把自己的體驗,以及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全都融進了音符。1965年5月,在當年“上海之春”開幕式上,《紅旗頌》由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電影樂團、上海管弦樂團聯合首演,獲得巨大成功。直到今天,《紅旗頌》還在中外舞臺上不斷上演。50多年來,呂其明對這首樂曲反復修改,今年終成定稿。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用那滾燙的赤子心靈。”病癒登臺的男高音歌唱家魏松,演繹了陸在易創作于1981年的藝術歌曲《祖國,慈祥的母親》。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則演唱了陸在易1993年寫就的音樂抒情詩《中國,我可愛的母親》,作品取材于方志敏烈士在獄中寫下的《可愛的中國》和《清貧》,歌詞選自趙麗宏的同名長詩。

  在陸在易的創作生涯中,還有不少作品表達了對祖國的深情和對民族命運的憂患。比如2001年他寫下的藝術歌曲《我愛這土地》,靈感來自於艾青的詩歌“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陸在易相信,用心寫就的、充滿人性與藝術性的愛國主義作品,將是動人的、永恒的。他説:“無論什麼時候,藝術家都要關心祖國的命運,要保留一點傳統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

  演出結尾,廖昌永、魏松、方瓊共同登臺,與江蘇省演藝集團“愛之旅”合唱團一起,深情唱響《我和我的祖國》;台下,現場許多觀眾也跟唱起這熟悉的旋律。廖昌永説:“在新中國成立70年之際,這首歌在大江南北被無數中國人唱起。在當今的中國,他們的歌聲裏有著由衷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演出最後,上海學生合唱團返場帶來了一曲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我們是共産主義接班人》,朝氣蓬勃的歌聲,帶給人們春天的希望。

  “上海之春”成就了他們

  今年已89歲的呂其明,見證了“上海之春”的誕生。1959年,丁善德先生等前輩受到了國外城市的啟發,希望能創辦“上海之春”,促進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呂其明自稱是“上海之春”的擁護者、參與者與受益者,自己的許多作品都通過“上海之春”的平臺走向大眾。“特別是《紅旗頌》,它的誕生離不開‘上海之春’信任,也離不開前輩們的指導。”

  1960年,首屆“上海之春”舉行的時候,陸在易還是一個高中生。“那時候我是‘上海之春’的仰慕者,每場音樂會都自掏腰包去聽。”兩年後,他的處女作在“上海之春”上演,變成了音樂節的參與者。到了上世紀80年代,他不斷有佳作在“上海之春”涌現。再後來,陸在易曾擔任上海音樂家協會主席,身份又變成了“上海之春”的組織者。他説:“沒有‘上海之春’,就沒有我的今天。‘上海之春’推動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作曲家的崛起。”

  男高音歌唱家魏松的成長也離不開“上海之春”的舞臺,他曾參與第14屆和第15屆“上海之春”並獲得“優秀表演獎”,他因此受到巨大的鼓勵。再一次登上“上海之春”的舞臺,魏松又唱起唱了無數次的《祖國,慈祥的母親》。這首歌原本是一個弱結尾,魏松與陸在易商量後,在本場音樂會特意改編了一個強結尾,作為對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一份特殊的禮物。

  1993年,陸在易的《中國,我可愛的母親》在“上海之春”上演時,廖昌永還是上海音樂學院大三的一名學生。廖昌永説:“那是我第一次登上‘上海之春’的舞臺,十分有幸演唱了如此深沉、有分量的作品。自此之後,我演唱了陸在易先生的《家》《我愛這土地》《望鄉詞》等一系列作品,在‘上海之春’的舞臺逐漸成熟。希望未來有更多優秀的藝術家從這個舞臺揚帆起航。”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慧琳,副市長宗明,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剛等出席並觀看了開幕演出。(記者 吳桐)

  原標題:在一批紅色經典曲目中拉開帷幕,《我和我的祖國》引發觀眾跟唱

  在“上海之春”,唱出中國幸福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