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科創中心建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體制機制改革取得實效,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全面提升,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發揮關鍵節點作用。2035年,上海要建成富有活力的區域創新體系,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樞紐,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明顯增強。”———摘自《上海科改“25”》
“首張黑洞照片公佈”上海天文臺參與其中、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中國首個項目中心落戶上海智慧製造功能型平臺、上海科學家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編輯存在嚴重脫靶、科創板首批受理企業名單出爐、全球首個行政區域5G網絡在上海虹口建成並開始試用……
連日來,上海科技領域大事件密集曝光,充滿“科幻”意味。而在2月,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榜單上海科技更加“硬核”,前兩位成果體細胞克隆猴、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均出自上海科學家手中!
近日,《關於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見》(簡稱上海科改“25條”)重磅落地!旋即,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召開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創新策源能力”“全球科技創新策源地”兩個詞被重重加粗!
2019,風起海上!在科技創新領域,從重大成果、項目到政策,這座城市似乎裝上了全域“發動機”!
克隆猴、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硬核”密集亮相
覃重軍在和團隊人員交流實驗 (團隊供圖)
人有46條、小鼠40條、果蠅8條……真核生物細胞一般含有多條染色體,這些天然進化的真核生物染色體數目是否可人為改變?
“2013年5月8日,我遛彎時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為何不將擁有16條染色體的酵母菌變成一個只擁有一條環形染色體的全新生物?”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覃重軍回去後,立刻將這個瘋狂的想法記錄下來。
“我就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一年半中,團隊對酵母染色體進行了“大手術”。結果,合成的全新酵母細胞的細胞形態跟天然的幾乎一樣,並且活得很好,表明天然複雜的生命體系可以通過人工干預變簡約。
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這一奇妙的“人造生命”,意味著中國實現了合成生物學的里程碑式突破!
人工干預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華華”(中科院神經所供圖)
非人靈長類動物是與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動物,與小鼠相比,獼猴體細胞克隆難度更大。2018年,兩隻健康可愛的人工干預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華華”亮相,大火了一把。
殊不知,背後是一支平均年齡僅29歲的上海年輕團隊,艱苦條件下,五年便攻克非人靈長類克隆的世界難題,將推動我國率先發展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産業鏈。
時隔一年,2019年1月24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慧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宣佈創建了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猴及其克隆後代。
“這些腦疾病模型克隆猴,將有助於解析腦重大疾病的致病機理、確立預警和早期診斷指標、進行干預和治療等。建立基於疾病模型猴的非人靈長類平臺,將成為中國腦計劃的一大亮點。”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表示。
幾天來,拿得出手的科技領域“硬核”更是密集亮相!
上海交大弗勞恩霍夫協會智慧製造項目中心簽約(企業供圖)
3月26日,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與上海交通大學簽約,將依託上海智慧製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在臨港成立在中國的第1個項目中心,推動上海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慧製造中心。
3月30日,中國移動在上海虹口首個5G手機通話撥通!打造世界級信息基礎設施標杆城市,虹口也成為了全球首個固定寬頻和移動通信網絡雙雙實現千兆覆蓋的地區。
去年至今,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中度、顯示度加快提升,硬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裝置開工,上海光源二期工程首條光束線站出光,上海將建成世界級光子大科學裝置群,涌現出了“克隆猴”、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等一批重大原創成果。
上海生物醫藥産業逆勢增長,實現經濟總量3433.88億元,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GV-971完成臨床3期試驗,有望填補國際上16年來該領域治療藥物空白。
2018年,上海科學家在《科學》《自然》《細胞》上發表原創性論文85篇,佔全國總量的32%。
眼下,上海也正全面發力。張江實驗室、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國際靈長類腦科學研究中心、李政道研究所、國際人類表型組創新中心等一批戰略科技力量和高水準研究機構持續推進;特斯拉超級工廠一期、燃氣輪機實驗裝置、國家海底長期科學觀測系統等一批重點項目實現開工。
3月25日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上海任務更加明確。2019年,上海將要聚焦增強創新策源能力這個主攻方向,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領域持續發力;聚焦積體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加強資源整合,加大人才集聚,提升科創中心策源能力,努力打造世界級新興産業集群!
科技要素高度集聚 “發動機”全面加速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調研上海雲計算企業優刻得(企業供圖)
年初,李強書記步履匆匆,多次前往滬上部分科技創新型企業調研並現場召開座談會。
“上海海納百川,可以吸收全世界最先進的思想,最成熟的管理經驗及最優秀的人才。”優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季昕華認為獨特的經濟基礎及物理環境,使得上海的企業有信心和動力挑重擔,啃硬骨頭。
“民營企業應是經濟中最活躍的成分,是科技創新最為重要的需求方和發起者。”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強表示。
今年多次調研中,上海市科技黨委書記劉岩也表示,目前國家對創新型企業一直在努力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成長空間,上海市科技黨委、上海市科委也正全力為科技企業發展、技術研發助推,推動上海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
實地調研復旦大學科技園和同濟大學科技園,與上海多家知名高校校長促膝座談。李強書記特意提到,提高成果轉化的效率,是增強創新策源能力的關鍵所在,大學園區正是其中一個重要載體。
“拿交大科技園來説,最迫切的是建立環閔行校區的園區,這樣才能夠構建起科技成果轉化、校友創業孵化、專業技術創新服務、技術轉移、産學研合作服務以及科技金融服務為一體,極大便利師生創新創業、校企合作交流的科創生態。”上海交大科技園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交通大學創業學院副院長杜松寧很是期待。
3月,科創板首批受理企業名單公佈,靴子成功落地。
“去年資本行業是寒冬期,如今,科創板使資本行業重新活躍了。”達觀數據創始人陳運文,盼著科創板把國內創新投融資生態帶動起來。上海楊浦科技創業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吉華眼中,科創板對新興技術予以了更大的空間及支持,讓創新型企業不再以經濟指標作為唯一驅動力。
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落地張江科學城(資料圖)
長三角區域集中了全國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還有全國1/3的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的發明專利。近日,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落地張江科學城,被視作發現培育優質科創企業、為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服務的重要載體。
“如果沒有上海生物醫藥功能型平臺的凍乾粉針劑GMP(生産品質管理規範)生産線,GR007不可能這麼快進入臨床試驗,還為我們節省了上億元資金!”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韓偉感慨。
GR007的中文名為“注射用重組人白介素—1受體拮抗劑”,是一種正常細胞的保護劑,能預防、減輕腫瘤化療産生的毒副作用,是全球第一個進入臨床試驗的化療正常細胞保護劑,申請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已獲批,並在中、美、歐三大主要市場獲得授權。
據上海市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上海首批16個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建設進入了快車道。智慧製造、生物醫藥、機器人産業上下游企業分別在平臺上獲益,平臺公共服務和技術創新能力逐步提升,行業和國際影響力正在形成。
81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670個市級科技創新基地!“一個實驗室一旦招募了好的科學家,就會有更多優秀科學家慕名而來。”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長弗朗克·維爾切感觸真切,科學家們正向這座舞臺廣闊、尊重人才的未來之城集聚。
在很多專家看來,上海具有天然的開放性和連通性,在吸引和利用資本、人才、技術、管理等外部科創資源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並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産業基礎條件,完全可以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樞紐。
增強創新策源能力 誰在給上海“發動機”加速?
硬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裝置(資料圖片)
3月25日,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李強書記要求上海要切實把總書記關於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指示要求貫穿各項工作始終,著力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提升創新濃度。
追根溯源,“科創策源能力”“科創策源地”兩個詞的由來,有故事也有深意。
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滬考察時指出,上海要“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
上海要在科技創新策源能力上加快突破,努力成為“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産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李強曾在多個場合表示。
2018年,李強連續收到了兩封特殊的來信。信裏,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傑?科恩伯格教授真誠就中國科學發展、頂尖科學家與上海深化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議。2018年10月,浦江創新論壇、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先後在滬成功舉辦。
一年半前,印吉聯合創始人兼董事朗格在上海創業,特意把公司總部註冊在上海自貿區,辦公地點設在科技企業雲集的楊浦。年初,朗格參加了在滬高層次外國專家代表座談會,建議上海設立授予外國專家的科技獎項。
2019年1月《上海市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出臺,首次將外籍科技工作者納入上海自然科學獎、上海技術發明獎、上海科技進步獎、上海科學技術普及獎的授獎範圍。
3月底,上海科改“25條”在期待中落地,明確要求,上海堅持以增強創新策源能力為主線,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圍繞“誰來創新”“動力哪來”“成果如何用”等根本性問題,研究提出了具有標誌性、帶動性的六大改革任務,包含25條,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實現更大突破。
人才是科技創新發展,也是上海科創中心發展的核心資源。上海科改“25條”圍繞人才的集聚、培養、流動、評價和激勵等環節,加大對青年人才的全方位扶持。
揚帆計劃,人均支持額度從10萬元提升到20萬,規模從150人上升到300人,現在還將進一步增加到600人……揚帆計劃、青年啟明星計劃、浦江人才計劃,近年來,上海一系列科技青年培養計劃都實現了支持強度和支持規模的大幅度提高。
“科技型民營企業在推動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中具有獨特優勢,上海將為科技型民企在內的各類創新主體放權賦能,讓企業更好專注創新、提升能級、發展壯大。”數天前,李強書記在一次會談中,明確表態。上海優化營商環境,在科創領域也要做好“店小二”。
鬆綁,讓各類科研主體有滿滿的獲得感,迸發內在驅動的創新創造活力;激勵,聚焦于真正有作為、有貢獻的科研人員,讓他們“名利雙收”。
近年來,上海先後出臺科創中心建設“22條”、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人才政策“30條”、擴大開放“100條”等政策法規。上海勇於改革,無不在激發更多的自主創新活力。
“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充分發揮已經和即將建成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的集聚和輻射作用,發起國際或國家重大科學計劃,催生重大創新成果;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進程;推動公共數據開放和共享,構建更為豐富的應用場景,加大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加大地方財政投入,推動上海高校‘雙一流’建設,為上海積蓄更多有生力量。”
在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強看來,中央希望上海成為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排頭兵”和“先行者”。因此,上海自身科技創新實力提升僅僅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提升過程中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引力+輻射力 “對標全球”與“融入全球”
上海光源(資料圖片)
2000年2月,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高級研究員衝村憲樹以JST專務理事的身份初次訪問中國,特意拜訪了同行京都大學平尾教授的研究夥伴上海精密光學研究所。
“這座研究所建築破舊,器材也很落後。但研究的內容很了不起,研究人員的品格也非常高!”強烈對比,給衝村憲樹留下深刻印象。
十九年後,來自全球的科研人員,對上海的感受則更為多元。
“中國在病毒學領域越來越有競爭力,巴斯德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平臺,也有很多國際交流合作機遇。”在上海巴斯德所首位法籍課題組長、科學家勞蒂米的感受中,上海有一流的科研環境,也有“滴滴”、“餓了麼”無處不便利的生活。
據統計,自2016年11月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在滬試點實施至2018年底,上海市共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證10萬餘份,其中外國高端人才(A類)逾1.8萬份,佔比超過18%。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發證數量及A類外國高端人才許可證發證數量均穩居全國第一,並呈明顯上升趨勢。
2018浦江創新論壇上,施普林格·自然集團與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面向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一線科學家的問卷調查顯示,上海是全球科學家最嚮往工作的中國城市,已成為亞太區域吸引力位居前列的創新中心城市之一。
除了科研基金支持、領先的科研機構、高水準的科研基礎設施和豐富的科研工作機會等方面,開放包容的“海派”城市文化也成為上海打動全球科學家的關鍵因素。
近年來,在上海,國際間的科技創新交流合作越來越多。
2019春至,普陀桃浦智創城一片忙碌。重點圍繞生命科學、農業技術、能源與環保技術等領域的上海市政府與以色列科技部合作結晶——中以(上海)創新園就落在普陀區。
上海正在實施的國際聯合實驗室計劃,將爭取5年內投入運行的聯合實驗室或聯合研究中心達到20家左右;上海華山醫院與“新-中非傳染性疾病研究合作中心”聯合建立“神經系統疾病國際聯合實驗室”,業已在上海建成首個高水準腦庫。同時,上海科學家牽頭的“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等國際大科學計劃籌備工作正紮實推進。
2018年第30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諮詢會議、浦江創新論壇、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相繼召開,國際頂尖企業家、科學家和科技組織負責人到來,陣容龐大。
而更早一些,2017年啟動的“一帶一路”青年科學家交流項目,已支持90名沿線國家青年科學家來滬從事半年到一年短期科研工作。
上海,有引力,也有輻射力!
“比傳統無軌電車耗能量少14%,成本低6%。”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上海奧威科技公司專為超級電容城市客車建設的一條長達12公里的公交線路格外引人關注。
上海奧威還開通了塞爾維亞線、保加利亞線、奧地利線、以色列線。該項技術標準也轉化為以色列國家標準,這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第一個被發達國家採用的行業標準。
無獨有偶,上海另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寶蓮華新能源技術(上海)有限公司與白俄羅斯政府已商定以共同開發地熱和其它新能源為重點,在基礎設施和製造等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重點能源領域項目已成為探索合作模式的典範。
上海市科委主任張全認為,“上海正加快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這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巨大機遇,也為企業走出去、引進來,推動國際國內技術轉移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很多場合,李強書記反復強調一個詞“對標”!要求上海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上海“不能自己跟自己玩”,而要集聚“國際玩家”,到世界舞臺去一拼高下。“營造更加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新生態,積極組織和參與國內外科技創新活動,成為全球創新網絡中的重要成員。”最新的上海科改“25條”中,亦強調融入全球!
2019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五週年,也是科創中心建設的深化推進年。建設“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策源能力,不僅是上海打造新競爭力的時代要求,更是國家賦予其戰略定位的重要使命。
坐標“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2019年,上海全域“發動機”已摁下“加速鍵”(韓慶、葛俊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