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守護好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家園(革命遺址新貌)

2019-05-08 10:29:51|來源:人民日報|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開欄的話

  遍佈全國的革命遺址是中國革命偉大歷程的見證,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奮鬥精神、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教材。據統計,全國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近3.5萬處,可移動革命文物100萬餘件/套,革命博物館紀念館800余家。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即將到來,今年的活動主題為“保護革命文物 傳承紅色基因”。

  從今天起,本報開設“革命遺址新貌”欄目,刊登各地在新時代保護革命文物,開展社會教育方面的生動實踐,敬請關注。

  梧桐掩映處,小巧精緻的石庫門民居,青磚黛瓦,黑漆大門挂著銅環,金黃的朝陽下,鮮紅旗幟高高飄揚。上海,興業路76號(原法租界望志路樹德里106號),正是紅色的起點——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是在這幢磚木結構的兩層石庫門樓房召開。會議宣告了中國共産黨的正式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件,由此,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

  “一大會址是我們所有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家園。我們一定要把會址保護好、利用好、守護好。”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副館長徐明動情地説。

  1952年9月,中共一大會址修復並對外開放,紀念館的主要任務是對中共一大會址的保護管理;對有關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文物資料的徵集、保管、陳列和對中共創建歷史進行研究;對中外觀眾的講解和接待。1961年,紀念館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6月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歷經多年徵集,如今,紀念館已有館藏文物12萬餘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就有121件。紀念館內,當年召開中共一大會議的那間18平方米的客廳,所有傢具物品陳設均根據當年原樣佈置。正中放著一張長方形的西式大餐桌,四週圍著一圈圓凳;桌上放著茶具、一對紫銅煙缸和一隻飾有荷花葉邊的粉紅色玻璃花瓶。房間雖小,意義重大,陳設雖簡樸,但氣氛莊重。

  展廳中,《偉大開端——中國共産黨創建歷史陳列》作為基本陳列,在998平方米展廳中展出展品278件,包括國家一級文物21件。特別是由陳望道翻譯完成的《共産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這裡展出的是珍貴的1920年8月第一版和9月第二版。正是這本樸素的小冊子,深刻影響了一代進步青年的思想轉變,進而改變了近代中國的歷史。

  如同一塊有著巨大引力的紅色磁石,紀念館吸引著全國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們。人們前來感受建黨的初心,體會中國共産黨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背後的不竭力量。黨員們戴著黨徽、亮明身份,在黨旗下宣誓、石庫門前合影。年輕的外國友人們背著背包前來參觀,探索著新中國的精神高地……

  “近年來,紀念館的觀眾量不斷增長。2018年,紀念館觀眾接待量達到147萬人次,最高日接待量達到了上萬人次。”徐明介紹。

  這條路,是一段艱辛而又光輝的歷程。百年時光,這座飽經滄桑的石庫門建築,見證著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見證老石庫門周邊街道變身繁華的上海新天地。在璀璨的現代都市中,紀念館莊重而不失親切,將紅色的基因與血脈,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心頭。

  勿忘昨日苦難輝煌,無愧今日使命擔當,不負明日復興夢想。紀念館還通過舉辦臨時性的專題展覽,包括“點亮中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與中國共産黨的創建文物史料展”“日出東方:近代上海與中國共産黨的創建文物史料展”等,將研究成果、文物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宣講資源,將這濃厚的紅色不斷輻射、延伸,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徐明表示,配合紀念五四百年專題展,紀念館舉行了“致敬‘新青年’:説説五四新文化那些事兒”專題宣講,舉辦“最燃團課”微視頻展評活動。通過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陳列展覽、學術研討、宣傳教育活動,講好從“偉大覺醒”到“偉大開端”的故事,弘揚建黨精神。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08日 06 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