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張熠 鐘菡)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昨天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今年遺産日的主題為“非遺保護 中國實踐”,100處文物建築將免費開放一天。圍繞“非遺在社區”及文旅融合,全市將舉辦超千項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一些文物建築今年新增開放
本週六,100處文物建築將對公眾免費開放,其中包括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等。
市文物局介紹,今年新增開放的文物建築包括衡復風貌館、楊浦區舊上海市圖書館、靜安新業坊。衡復風貌館始建於1930年,其外觀和室內裝修均為西班牙風格,於今年5月18日向公眾開放。作為徐匯衡復風貌區優秀歷史文化的綜合文化展陳空間,展示了風貌區的歷史變遷和多元文化。舊上海市圖書館現為楊浦區圖書館新館,由著名建築師董大酉設計,1934年開工,1936年建成開放。時隔80多年後,楊浦區對該建築進行修繕擴建,完整展現其“中國復興式”建築的歷史特徵與建築風貌,圖書館于去年12月18日開放,被網友們稱為“小故宮”。靜安新業坊原為上海冶金礦山機械廠,是上海文物保護利用新範例。韜奮故居、上海宋慶齡故居、夏衍故居近日完成修繕工作,也在遺産日期間重新對外開放。
去年下半年以來,市文物局還對建築文保標識牌進行了更新,增加了二維碼標識,通過掃二維碼可觀看視頻介紹,了解文物前世今生。這些文保標識牌採用米黃色的倣大理石材質製作,更加適應上海的氣候特徵,也和很多西班牙風格建築外觀協調。二維碼採用絲網印刷的方式,美觀性更強,説明文字委託同濟大學專家撰寫,在英文翻譯上也邀請相關專家合作,力求精確。目前全市已經完成2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更新工作。
近年來,上海的文保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這些優秀成果將於明天下午在余德耀美術館集中展出,現場還將進行修繕工藝展示活動,市民可以參與互動,了解傳統項目修繕的工藝工法。
千項活動展示“非遺在社區”
自2017年文化和旅遊部在上海啟動國家試點工作以來,上海“非遺在社區”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現已形成覆蓋16個區219個街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並延伸拓展至居村文化活動室、學校、商圈等公共空間的傳承傳播網絡;同時形成以首批363名簽約傳承人和廣大社區群眾為主體的基層社區傳承隊伍。
遺産日主會場活動將於6月8日一早在上海大世界開啟,京、昆、越、滬、淮五大劇種的非遺傳承人將以“戲曲快閃”的方式展現傳統戲曲的魅力。“見人見物見生活”——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實踐展同天亮相大世界3樓展廳。展品共計150件(套),重點展示本市在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與精準扶貧、傳統工藝振興、非遺文旅融合3個領域的實踐成果。展覽還將為一大批已經産品化的項目設銷售區域,推進非遺文創産品的展示銷售。此外,由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攜手楊浦、嘉定、浦東、徐匯、靜安、奉賢等區推出的“非遺戲曲薈”活動已拉開帷幕,眾多經典劇目輪番上演。
主會場之外,“非遺在社區”大展示活動在市各類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各區、街鎮、居村的公共文化設施同步展開,非遺展覽、展示、展演、互動、體驗、講座、培訓等活動總量預計超過1000場次。
遺産日當天,由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策劃的《海派百工》微紀錄片(第一季)開播。“海派百工”系列微紀錄片製作與傳播項目,針對上海傳統美術和技藝類非遺項目,計劃在兩年內拍攝120部、每部5分鐘、以8K超高清形式呈現的微紀錄片,推進非遺數字化保護。未來還將推出“海派百工AR數字藝術巡迴展”,觀眾只需用手機掃描展覽圖片,即可將傳承人、非遺技藝的靜態圖像轉化為有音樂、文字與旁白的動態短視頻。
40條旅遊線路尋味上海
文旅融合是今年遺産日的一大看點。結合“百萬市民看上海”主題活動,圍繞“看大戲·遊上海”,40條充滿文化味的旅遊專線將在活動當天發佈。40條線路涵蓋上海16個區,分為“生動非遺”“紅色追憶”“文化體驗”“精彩消夏”“經典建築”五大主題。市文化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線路經過精心策劃,重點關注了非遺文化、紅色旅遊、時令活動等,行程上也有半日遊、一日遊、兩日遊多種設計,滿足市民遊客多方面出遊需求。
其中,“生動非遺”共含12條線路,如“漫步城廂——都市裏的非遺”“上海味道——舌尖上的非遺”“親子研學——課本外的非遺”“古鎮巷陌——水鄉間的非遺”“江南風情——記憶中的非遺”等,市民遊客可以循著路線圖,探訪滬上非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有著百年曆史的愚園路、中共中央上海局機關舊址、路易·艾黎故居、《布爾什維克》編輯部舊址等組成了一條完整的“紅色追憶”旅遊路線,帶領遊客尋訪上海的紅色基因。
上海非遺美食地圖也將於遺産日推出,地圖精選列入各級非遺名錄的40種上海美食,便於市民尋味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