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品類”集散場正式運營 破解“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難題

2019-06-17 10:22:56|來源:新華網|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新華社上海6月16日電(記者杜康)廢玻璃、廢木頭、部分廢塑膠等低價值可回收物一直面臨回收難題。15日,上海新建的“全品類”再生資源集散場——馬陸再生資源集散中心揭牌運營,將為低價值可回收物提供“兜底”保障。

  騎三輪車走街串巷收廢品的“拾荒大軍”是城市回收體系的主力軍,長期以來,廢玻璃、廢木頭、部分廢塑膠等低價值可回收物不受他們青睞。“目前一噸廢玻璃的末端銷售價格也就270元左右,難以覆蓋物流成本和分揀所需的人力成本,都不願意收。”上海城投環境集團資源利用分公司負責人邱鋌介紹。

  今年2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相關實施意見發佈,明確上海需完善全程分類體系,針對可回收物,打造由“回收點、中轉站、集散場”構成的體系,更好實現回收、分類、儲存和中轉。

  這一體系能為回收企業提供中轉暫存的場所,降低物流成本。“每個小區的垃圾箱房可作為回收點,原則上每個街道還應有不小于500平方米的中轉站,郊區各區則至少配置一個集散場。”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廢管處副處長姚剛介紹。

  “集散場更多定位於對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兜底’回收保障。”姚剛説。低價值可回收物佔生活垃圾的比重不小,馬陸集散中心就定位於對可回收物“全品類”的回收。

  邱鋌指出,雖然上海從市級層面、區級層面都有對低價值可回收物的相關補貼,但想要盈虧平衡,還要靠更精細化的運營。“馬陸集散中心希望未來能夠通過更精確的分類,提高可回收物價值。比如塑膠瓶的瓶蓋、瓶身、瓶標是三種不同的塑膠材質,如果能夠精確分類,回收價值就明顯提升。”

  馬陸集散中心已與山鷹紙業、海利環保等多個大中型末端處置企業達成了合作意向。通過與處置企業對接,加強可回收物流向流量管理,推動一批符合環保要求、技術含量高的再生資源利用設施落地,提高可回收物産品附加值。

  馬陸集散中心由上海城投環境投資運營,佔地約2600平方米,目前只用於嘉定區的可回收物回收。姚剛介紹,更多市級和區級集散場已經列入建設計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