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言語語言康復聯盟成立併發布首個專家共識

2019-06-18 10:48:01|來源:人民網|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人民網上海6月18日電 (記者 姜泓冰)近日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的首屆中國言語語言康復高等教育論壇上,中國言語語言康復聯盟成立,全國首個《中國言語語言康復聯盟專家共識》(2019)發佈。

  60余名海內外知名言語語言康復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及港臺共計約300名言語聽覺康復師出席了這一論壇。現場宣讀的全國首個《中國言語語言康復聯盟專家共識》(2019),是在華東師大倡議下,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復旦大學等45家單位相關專家充分商討後聯合發佈的。“共識”就中國言語語言康復行業的人才培養和從業能力要求等議題,達成以下一致意見:一、成立中國言語語言康復聯盟;二、聯盟單位合作建設中國言語語言康復核心課程體系;三、積極開展言語語言康復師新職業申報工作。華東師大教育學部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袁振國教授表示,專家共識規劃了學科與行業未來發展的工作重點,為日後完善行業規範、提高人才培養品質奠定了基礎。

  會上,美國言語語言聽力協會2018輪值主席Elise Davis-McFarland教授與中國言語語言康復聯盟首任主席黃昭鳴教授分別介紹了中美兩國言語語言康復行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世界衛生組織(WHO)邱卓英教授與中國康復協會副會長燕鐵斌教授從不同角度詳細剖析了目前國內外言語康復的新趨勢——ICF理論與康復臨床應用。ICF全稱為“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它改變了以前在康復過程中只關注疾病或者殘疾本身的問題,從生理、活動與社會參與多方面來評價功能與殘疾,並加入個人和環境因素的考量。專家建議推進ICF言語分類標準在中國落地。美國堪薩斯大學Nancy Brady教授、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Jeff Small以及中國台灣中山醫學大學王南梅教授等專家也各自分享了對言語康復師培養模式的思考,為聯盟的發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言語語言康復師(SLP)又稱言語治療師(ST),是專門服務於自閉症、語言發育遲緩、言語障礙、聽力障礙、失語症及吞咽障礙等特殊需要群體的康復類職業。該職業在我國的發展起步較晚,華東師大於2004年在國內創立了首個言語與聽覺科學專業。十五年來,國內已有20余所高校先後設立了聽力與言語康複學或教育康複學專業,培養出大批言語語言康復專業人才。

  據悉,我國言語語言相關障礙患者眾多,尤其在國家重點關注的“一老一小”民生領域,康復需求量巨大。在黨中央關於“健康中國戰略”的方針指引下,華東師範大學順應國家需求,推出了“健康+”行動計劃,著力於推進醫學相關學科的發展,並於近期與滬上知名的長寧區婦幼保健院簽署了附屬醫院協議,言語語言康複學科與婦幼保健系統在兒童發育與行為、兒童語言發展與新生兒聽力篩查等領域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