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將揭曉。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在金爵獎之外的另一重要競賽單元,“亞洲新人獎”繼續見證亞洲電影新生力量的崛起。就在前天,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行的短視頻“探索”單元特別活動中,一批優秀作品當場揭曉。今年全新創設的短視頻“探索”單元通過徵集評選,發現新人,挖掘新作。
包括亞洲新人獎、短視頻“探索”單元在內,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形成包括短視頻作品、金爵短片、創投訓練營、電影項目創投、亞洲新人獎、金爵獎在內的六級階梯型新人培育體系。這也意味著,上海國際電影節為電影人才進一步搭好平臺、設好階梯,有才華的新人們可以一路“進階”,從短視頻走向金爵獎。
發現華語電影新人的重要平臺
多年來,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致力於向業界輸送新鮮血液,不僅成為中國電影産業的有效孵化器,也成為世界發現華語電影新人的重要平臺。
“我想看到更多亞洲青年導演富有創意的作品。”幾天前的亞洲新人獎評委見面會上,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評委會主席寧浩這樣説道。14年前,還是新銳導演的寧浩,其作品《綠草地》獲得第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受歡迎影片。今年,他回到這個平臺,挖掘新一代亞洲新人新作。由他擔任藝術總監的壞猴子影業,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單元設立獎項,提攜了眾多行業新人。
自2004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第一次創立“亞洲新人獎”以來,這個獎項鼓勵了亞洲地區一大批電影新人。許多年輕導演從“新人獎”被世界和業界認識,並走向更大的成功,如中國大陸的萬馬才旦、高群書,中國台灣地區的林書宇,伊朗的葉塔潘那,印尼的巴瓦尼等。
昨天,本屆亞洲新人獎的14部提名影片劇組見面會舉行。多位導演和編劇都表示,電影來源於他們自己或者身邊朋友的真實故事,他們希望走進影院的觀眾,能透過大銀幕感受到他們創作的真誠態度。14部提名片充分展現了亞洲電影新人們在故事題材、拍攝形式等方面的創新和探索。
推動新人實現産業對接
短視頻已成為發掘影視新人的重要途徑。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次舉辦短視頻探索單元特別活動,自5月啟動報名後,收到來自國內外的2000余部短視頻報名作品。作品內容涉及領域廣泛,風格各異。其中,相當多的作品顯示了創作者的潛力。
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公佈的短視頻探索單元10部入圍作品,分別是《去野島地》《奇妙檔案館》《我》《馬桶》《謝謝你,陌生人》《霾海》《高雄泰克斯》《聞道春還》《巨嬰》《The Tree》。參與評選的香港電影人吳君如認為,揭曉的10部短視頻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作品中具有豐富的電影元素,顯示了年輕人對電影藝術的敏感和電影技術的駕輕就熟。在評選的過程中,她一直在尋找哪些創作者具備導演和演員的素質,“即便是大導演,也是從拍攝短視頻或短片開始的,我相信這些作品的創作者中,會有人成為真正的電影人。”
“短視頻探索單元向全球徵稿,絕大多數為年輕人創作,可見年輕一代對短視頻的創作熱情十分高。由於徵稿特地指明短視頻探索單元是上海國際電影節培育電影新人體系的組成部分,因此,投稿者的意向和期待也十分明確,就是想通過參與徵集,用自己的作品敲開電影殿堂的大門。”新片場聯合創始人周迪直言,想從短視頻投稿的作者中尋找可以拍攝長片的人,“一旦發現,就會給予投資等各種資源福利,推動優秀新人在産業對接中成長。”
不斷完善階梯型新人培育體系
經過十數載耕耘,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已成為兼具藝術品質和市場意識的電影作品獲得融資機會的第一站。隨著《鋼的琴》《白日焰火》《十二公民》《師父》等“創投項目”在藝術和市場上取得成功,上海國際電影節創投已成為國內優秀電影項目和影人的孵化平臺。
從短視頻、短片開始發掘新人,通過創投幫助青年電影人製作長片,再到亞新獎全面推薦、表彰、鼓勵青年創作者,使其能夠逐步進入行業,完成更多的成熟作品,最後走上金爵獎主競賽的舞臺。六個臺階的聯動機制,鋪就一條電影節培養人才的全流程産業鏈支持,塑造的是一個更為多元、細分的電影生態。
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入圍創投板塊的《白日焰火》在2014年柏林電影節獲獎;2015年入圍亞洲新人獎的《少年巴比倫》,一路搭上“上海—東京直通車”,入圍東京國際電影節“亞洲未來”單元,接著又去了塔林黑夜電影節;2016年牛涵的《熱帶往事》在韓國釜山電影節亮相;2017年獲亞洲新人獎提名的《被陽光移動的山脈》,被金爵獎評委會主席庫斯圖裏卡一眼相中,帶回了庫斯滕多夫電影節……
正是在不斷完善階梯型新人培育體系的過程中,一批批新人導演在上海國際電影節被發現,一個個好故事也從上海國際電影節傳向遠方。(記者 李君娜)
原標題:
上海國際電影節進一步搭好平臺,完善六級階梯型新人培育體系
讓有才華的電影新人一路“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