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朱淩君
對貴州省遵義市務川縣紅絲鄉上壩村的村民高文華來説,今年的生活大不同——家裏終於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徹底告別了之前看天吃飯、背桶打水的日子,五十畝茶園也因為有了灌溉水源,收成不錯。背水背了大半輩子,高文華對自來水“以前做夢都不敢想”。即使現在,他有時還會特意擰開家裏的水龍頭,只為聽聽嘩嘩的水聲。“我從來沒有想過,讓村民都能夠擰開家裏的水龍頭竟是如此有成就感的事情。”上海市第二批援黔幹部、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縣委副書記鐘爭光感慨。
水的問題關乎脫貧關鍵
缺水,上壩村不是個例。以前在務川縣,用上乾淨水是個稀罕事。務川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雖然縣域水資源總量較豐沛,但天然的喀斯特地貌導致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天上水”蓄不了、“地表水”留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結構性、季節性飲水困難多發,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
山裏的村民喝水用水,主要依靠自然降雨的“望天水”或小水窖蓄水,不少人因此患有肝膽疾病和結石疾病。若是遇上旱季,得背桶走上一個小時的山路去提水,村民們往往是站在半山腰望著流水潺潺的溪澗,卻喝不上水。
2016年7月,上海援黔幹部鐘爭光和張勻,剛到務川縣任職,便馬不停蹄地四處考察,上高山、下河谷,調研各村的困難與問題。他們沒想到,青山綠水的務川最缺的是水,而制約大多數貧困村脫貧攻堅的最大阻礙,也是缺水。當地“有名”的深度貧困村天山村,全村756戶3280人,有半數喝不上乾淨的飲用水,因為缺水,村裏只能選擇烤煙這樣耐旱的作物,種植結構單一。而勞動力多數外出打工,産業也發展不起來。
以前也不是沒想過辦法。為了解決村民的飲水問題,務川縣修過提水設施,用柴油和電力驅動的都有,投入不小,效果有限。久而久之,提水設施多數都被廢棄了。鐘爭光算了一筆賬,務川縣大多數的村莊距離取水地的水泵揚程都在700米以上,使用電力提水項目每立方米水的成本要超過70元,而多數村民本身就是貧困戶,根本用不起這樣的水。
怎麼辦?上海援黔幹部們意識到,水的問題關乎脫貧關鍵。經過多次的考察和論證,自然能提水項目應運而生。自然能提水項目的原理並不複雜,即通過水流動能和勢能的轉化,將低海拔處的水源提到高海拔處的蓄水池,經過處理後再通過管道,將乾淨、安全的水源輸送到每家每戶。優勢在於,不用額外的能源驅動降低了群眾的用水成本,並且後期運營維護的投入較低。
“異想天開”的方案真的有效
一次偶然的機會,鐘爭光了解到,上海一家科技企業在雲南省劍川縣的自然能提水試驗工程取得了成功,便聯繫對方的技術團隊到務川實地考察調研,並初步論證了這項技術的可操作性。
不過,實施過程一波三折。雲南的試驗工程揚程大約在100米,但務川的項目提水高度大多在700米以上,此類工程沒有先例,誰也沒有百分百的把握,但對於務川這樣的貧困縣來説,失敗意味著高額的成本。村民也不理解,覺得“違背常識”,甚至一度以為這些上海幹部“異想天開”。
解決方案先從試點開始。2018年4月,揚程460米的試點項目涪洋鎮小坪村自然能提水項目通水成功,有效解決了當地村民的安全用水問題,也給項目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了基礎和信心。試點項目投資預算200萬元,其中上海支援的資金有100萬元。此後,紅絲鄉上壩村和分水鎮天山村的兩個項目相繼完工,在資金投入方面,來自上海的資金以及引入的社會資本佔到了很大的比例。截至目前,已完成的這3個項目有效解決了4個貧困村6090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包括貧困人口1492人。
“爭光水、勻萬家”
村民的生活用水解決了,生産熱情也高漲起來。小坪村借助高山平地的優勢,栽種了黃蜀葵、桑葚、梨樹、清脆李等作物,並且規劃了高山冷涼蔬菜以及獼猴桃、八月瓜等産業。去年村民人均增收超過2000元。天山村的10萬羽林下養雞場的生産性用水也通過這個項目得以解決。
在上壩村的項目點附近,村民已經開始種植油茶、天門冬等經濟作物來增加收入。高文華家裏的50畝茶園用上了灌溉水源,今年預計能收入20萬元左右,明年可能還要擴種。他4年前蓋新房時執意要裝上的熱水器現在也派上了用場,不再是多餘的裝飾物。67歲的上壩村村民傅尚強也很高興,他的後背上由於背桶摩擦留下的疤痕還清晰可見,前不久,因長期缺水不太洗澡的他在通水後,終於痛快地洗了個熱水澡。
村民們都説,曾經把脊背磨破的桶,如今上海援黔幹部替他們背了。還有人把通到家門口的自然能提水項目稱為“爭光水、勻萬家”,取了上海援黔幹部鐘爭光和張勻名字的諧音。上海的援黔幹部們並不自滿,總結項目的經驗,打算為解決雲貴高原高海拔地區群眾安全飲水和産業用水問題探索可複製和可推廣的有效模式。
從這一根根水管裏,可以看到的是,結合地區優勢和地方實際的精準扶貧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