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大世界”莫忘本土化

2019-07-16 11:13:55|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作為世界戲劇研究聯盟大會的收官活動,上海紐約雙城文化論壇日前在黃浦劇場舉行。中外專家、學者齊聚上海,共同探索“演藝大世界”的國際性品牌發展之路,研討如何深度挖掘人民廣場劇場群的産業基礎優勢,釋放上海演藝文化新活力。明年5月,這場雙城文化論壇將在美國紐約舉辦。

  打造集群特色

  在紐約,每天晚上可能有250多場劇在同時上演,這其中又以百老匯上演的劇目居多。在百老匯大道沿線分佈著幾百家大大小小的劇院,但只有經過百老匯聯盟認可的41間劇院才能真正被稱為“百老匯劇院”。

  在同濟大學藝術與媒體産業研究所所長王國偉看來,“演藝大世界”跟百老匯空間結構不一樣,百老匯是非常集中的條狀形,但“演藝大世界”是以人民廣場為核心的放射狀,空間之間的連接不夠,需要建構“演藝大世界”專屬的環境生態。同時,博物館藝術和演齣劇目也需要有更明確的定位,才能讓大眾尤其是年輕人願意走進來。

  具象城市個性

  同濟大學副校長江波認為,上海具有相容、開放、國際化、文化多樣等諸多特點,但還缺少具有鮮明本地特色的文化産品。打造“演藝大世界”,最核心的是融合好國際性與本土性的問題,破題點在於要找到真正屬於上海的、能夠體現海派文化的、獨特的講故事方式。如何激發原創能力,形成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是很關鍵的一步。

  這兩天布萊希特經典劇作《伽利略》正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熱演,看過這部戲的戲劇翻譯家胡開奇表示,現在有很多把西方文本搬上中國舞臺的作品,但“上海文化的生命力體現在本土文化上,在談國際性的時候,中國化、上海化非常重要,有了這兩點才有國際化。”

  提升整體聯動

  相比“演藝大世界”的中文名,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屠啟宇更喜歡英文講法“SHOW LIFE”,表明這是一種生活,是一個生態系統,是有生命力的。

  在打造“演藝大世界”的過程中,市場才是它的內趨力。所以“演藝大世界”主要體現的是兩個關鍵詞:吸引與促進。吸引什麼?吸引首演、首秀、首展,吸引名家、名團、名劇。促進什麼?促進更好的文化生態,促進更好的劇場能級,促進更好的文旅商聯動。黃浦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許艷卿表示:“現在是複合、多元、開放的社會,‘演藝大世界’的未來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本報記者 趙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