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海上”生態園航拍圖(金山區新聞辦供圖)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2月看梅花,3月看櫻花,5月看虞美人,9月看向日葵、格桑花,11月初賞楓葉……坐落在上海市金山區朱涇鎮待涇村的“花開海上”生態園,真正實現了月月皆開花,四季都有景。
窮村變花海,“花開海上”成網紅“打卡點”
“花開海上”生態園創建於2015年,佔地600畝。2016年10月,生態園開園,憑藉絢爛花海的超高“顏值”一炮而紅,很快成為滬上市民競相“打卡”的網紅景點。開園才兩年多,這個偏遠鄉村裏的生態園,已累計接待遊客80萬人次,成為上海郊區旅遊的一大品牌。
“花開海上”生態園是融合科普、展示、觀賞遊覽于一體的賞花主題公園,由花海、梅園、櫻花園、秋景園組成,單梅園就佔地300畝,培育了60多個品種梅花。每年的花海旖旎壯闊,絢麗壯觀,逢春秋兩季和週末節假日,生態園遊人如織。
每當這時候,待涇村的村民崔譜梅和老公就會到園裏當臨時工,崔譜梅負責銷售、檢票、租車,她老公開觀光車,每人一天能賺140塊錢。37歲的崔譜梅自己開了一家小賣部,正式身份是小賣部老闆娘。但是,一年之中,她有半年會和老公一起在“花開海上”生態園裏幹活。
生態園背靠屋舍儼然的待涇村
像崔譜梅夫妻這種情況在待涇村並不少見。崔譜梅説:“十幾年前我剛嫁到待涇村時,這裡很臟。現在空氣好、環境好,生態園太美了,很多村民會帶點吃的趕在閉園前帶著孩子到園裏散步,享受一下自己土地上的美麗風光。大家都説,以前種田很辛苦,還要看天吃飯,掙不了幾個錢,現在有了固定收益,掙了錢吃好穿好,把日子過好了。”
從一座大型“花海”出發,悄然奏響鄉村振興“産業興旺”舞曲——這座昔日的“窮村”,如今已搖身成為遠近村子羨慕的對象,並吸引年輕人紛紛回鄉施展拳腳。而這些,才只是一個開始。
鄉村美、産業興、農民富,花兒開在了農民心上
“蔡家樓埭,這裡原是特別臟亂差的地方,民風彪悍,彪悍到什麼地步呢?舉個例子,兩個六七十歲的老人打架能打到頭破血流。”走在待涇村蔡家樓埭的村道上,朱涇鎮黨委書記李士權介紹道。
蔡家樓河道整治前
蔡家樓河道整治後
與之前的“民風彪悍”“村容臟亂差”不同的是,如今的蔡家樓埭,道路平整開闊,家家戶戶建了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一眼望過去,真是一幅美好的鄉村畫卷。
近年來,待涇村投入400多萬元進行公共空間治理,拆除違章建築21800多平方米,對農舍外墻全部整修、白化,完成14條河道疏浚並植樹2萬多株、種植草坪5000多平方米,對廢棄場所進行復墾、整治、復綠,新建橋梁10座,修建了健身場地、公共停車點,重新裝修2個老年活動中心等村公共服務設施,待涇村的角角落落面貌煥然一新。
“現在,我已經不想去‘花開海上’了,你説為啥?因為我們村也變成花園了,每天就在家門口逛逛不是更方便!”76歲的李惠英幽默地説道。
待涇村小景
74歲的村民徐連生,雖然已是退休年紀,但他並不願意閒著,他喜歡每天在“花開海上”待著,在園中種樹、種花、施肥、拔草,忙得不亦樂乎,“那裏空氣好,還可以和老夥計們一起幹活聊天,開心啊!”
説起去年收入,老徐頗為自豪:“我在生態園打工,每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另外,我每月還有2500元的養老金。家裏4.5畝承包地,已經流轉了出去,每畝每年有800元流轉費。一年下來,我和老伴收入加起來有八九萬元,根本花不完……”目前,像老徐這樣,待涇村常年有120位村民在生態園打工,高峰時更可達到160人。
這樣的好日子,“徐連生”們以前想也不敢想。要知道,長期以來,待涇村可是個名副其實的窮村。這裡位於朱涇鎮的最西面,村民去一趟鎮上都不容易,更別提引進産業項目了。
建設美麗鄉村既要有“面子”,更要有“裏子”。切實提高村民經濟收入,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要求。近年來,待涇村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借助“花開海上”項目的優勢,幫助和解決農民就業和收入這兩大難題:按照園區門票收入的10%返還給村集體;將生態停車位的全部收益歸村集體,用於獎勵流轉土地農戶和村集體;流轉土地費用比同類土地費用高5%;“花開海上”招工時優先招錄待涇村本地人,促進當地村民就業;戶籍為待涇村的所有村民均可免費入園遊覽;帶動農産品銷售等等。
系列“組合拳”,推動了待涇村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讓村民打工有薪金、土地流轉有租金、門票收益有股金。
打造鄉村振興示範點,讓美麗鄉村留住美麗鄉愁
美麗鄉村寄託鄉愁。朱涇鎮也十分注重挖掘鄉村文化內涵。一條古巷、一塘清水、幾棵古樹、幾間老屋或是一段傳説,往往就是一個村莊的獨特符號。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中,朱涇鎮挖掘保護這些生動鮮活的鄉村符號元素,守住最有味道的生活靜物、最原始的童年記憶,使浸潤鄉愁的村韻真正成為“心靈的故鄉”。
清代古船舫遺址
村民趙亞芳家門前,就是滬上有名的“清代古船舫遺址”。2016年初,這裡發現了七根石柱子,後經專家的發掘、考證,這是一座清代古船舫遺址,也是上海市首個經正式發掘、與水下文化遺産密切相關的半淹沒遺址。遺址發現之初,所在的蔡家樓河道淤積,周圍一片臟亂差,但現在,河邊豎起了“金山區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古色古香的古船舫已經被還原呈現出來,清清的河水繞著船舫柱子流過。
值得一提的是,待涇村以古船舫遺址為中心,保護、修繕鄉村歷史民居、古建築,積極傳承與弘揚花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同時充分利用“花開海上”生態園優勢,全力推動鄉村休閒農業與旅遊康養産業融合發展。
“下一步,待涇村還將依託‘花開海上’生態園,打造集餐飲、購物、居住為一體的民宿,讓遊客不僅能欣賞四季花開,同時也能體驗農耕文化,把村莊建成一個環境優美、鄉風文明、富有農旅特色的鄉村振興示範村。”村黨總支書記姚民軍説。
前些日子,姚民軍找到了村民黃建軍,黃建軍家三層小樓約300多平方米,平時只有老父母住在裏面。姚民軍説村裏將選擇第一批4戶農家進行試點,將閒置農宅打造成為特色民宿,建成後,村民既可以每年獲得一筆租金收入,還可以為民宿提供保潔等服務,再獲得一筆薪金收入。對這個計劃,黃建軍欣然同意,很快和其他村民一起簽約。
“這4戶將被率先打造成樣板,未來還將有更多農戶加入進來。”姚民軍告訴記者,現在全村1200多戶村民農宅中,有100多棟完全閒置,此外還有大量的農宅只住了一兩位老人。所以,盤活閒置的農民宅基地大有可為,也可以更好地為市民遊客提供服務,滿足他們渴望在美麗的“花海”附近吃飯、住宿的需求。
待涇村(圖片均由金山區新聞辦提供)
白墻黛瓦,水清岸綠,鳥語花香,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錯落有致,清新自然。民風淳樸的田園人家,獨有一番江南水鄉的清新與寧靜。盛夏,走進鄉村,一村一落皆美景,一幅幅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讓美麗鄉村留住更多美麗鄉愁。
談及未來,朱涇鎮黨委書記李士權信心滿滿:“我們的目標是,打造成為上海最好的鄉村振興示範點、全國具有影響力的鄉村振興示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