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美輪美奐的崇明夕景。新華網吳愷 攝
新華網上海7月22日電(吳愷)“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上海市崇明區為打造世界級生態島,早在2011年,就提出“垃圾分類”倡議,並逐漸形成垃圾分類的“崇明模式”。《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以來,崇明人面對垃圾分類顯得十分淡定,在其他人眼中的“麻煩事”早已成為崇明人生活中的“尋常事”。
3月5日學雷鋒活動中,年輕志願者郭旭程在指導老年居民們如何使用“小黃狗”智慧回收機。新華網發
8年時間,率先實現全域生活垃圾分類
説起崇明開展垃圾分類這件事,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那一年,上海正式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崇明也在城橋鎮金月灣等3個小區試點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
現年65歲的周萍是金月灣小區的一名垃圾分類志願者,也是崇明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見證者。周萍説,起初,居民們沒有形成垃圾分類意識,周萍經常要對垃圾桶內垃圾進行二次分揀。2016年7月金月灣小區設置專門回收點,周萍又做收揀垃圾的指導工作。2017年,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崇明全區鋪開,當年12月,金月灣小區開始實施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金月灣小區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進化史”,也是崇明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的一個縮影。周萍説,現在小區裏的垃圾桶越來越少,拎著垃圾袋走向她進行定點分類投放的居民越來越多。
崇明垃圾分類定點投放,管理員現場指導。新華網發
鄉村振興,垃圾分類建設“最美鄉村”
根據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去年9月答記者問的説法,全國還有近1/4的農村生活垃圾沒有得到收集和處理。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之難,總能羅列出一大串原因:農村地域廣闊,房屋分散;設施缺乏,處理能力不足;人口素質偏低,環保意識單薄……
而在擁有廣袤農村的崇明,垃圾分類幾乎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崇明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不但沒有拖後腿,更成為了崇明特色,建設成一座座垃圾分類體系健全的最美鄉村。
其實,相較于城區,崇明農村的垃圾分類推進工作難度確實很難,最難的還在於農村長久以來形成的觀念和生活習慣。過去,垃圾直接倒進河裏造成河道污染的現象屢見不鮮,隨地亂丟垃圾的情況更是不勝枚舉。
港西鎮北雙村黨總支書記李小英説,改變習慣絕非朝夕之功,北雙村的村幹部、小隊長、志願者挨家挨戶“磨嘴皮”,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向村民講解如何進行垃圾分類,“會爛的是濕垃圾,不會爛的是幹垃圾”讓老人小孩都能分得清。
2016年,崇明垃圾分類試點從城鎮向農村跨越,橫沙鄉全域率先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逐漸形成了“戶分戶投、村收村揀、鄉運鄉處”的乾濕垃圾管理制度,並探索以宣傳引導、獎勵規約等方式,讓村民自覺進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
橫沙鄉的成功經驗,讓崇明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這件事上更有信心了。2017年6月27日,區委、區政府在橫沙鄉召開崇明區全域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現場會,在全市範圍內率先全域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2017年底,這個上海偏遠郊區已基本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全覆蓋。截至去年7月,崇明村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就已達95%以上,能主動自覺參與垃圾分類的達90%以上。
先行先試,打造垃圾分類的“崇明模式”
近年來,崇明致力於探索可供上海乃至全國可借鑒複製的垃圾分類“崇明模式”,這是崇明兌現“爭當全國生態文明發展的排頭兵和先行者”承諾的主動作為。
橫沙試點“戶分戶投、村收村揀、鎮運鎮處”管理模式,即由村民將乾濕垃圾分類投放到家門口的乾濕垃圾桶中,村裏的垃圾收集員每天上門收集並分類存放。新村鄉新浜村卻大膽嘗試,率先在農村地區實施“定時定點”投放。一個簡單改造的生活垃圾集中投放點,輻射周邊30戶村民,平均投放距離不過幾十米,最遠的也只有百餘米。
從“保姆”式的上門收取到主動前往投放點投放,看似省去了“上門收集”一個小環節,卻是百姓主動參與生活垃圾分類行動邁出的一大步。2019年,崇明將新村鄉的這一做法向全區推廣,鎮鎮有試點,有序推進農村地區“定時定點”和“撤桶計劃”。
為了做好末端處置,崇明對標國內國際,對不同類垃圾進行分類處置。依託覆蓋全區各鄉鎮的21座新建濕垃圾處理站,崇明實現了就地就近消納和資源化利用濕垃圾,確保濕垃圾處置不出鎮。幹垃圾則運往崇明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中心進行處置。此外,對於建築垃圾、大件垃圾以及其他垃圾,都已納入相應處置利用體系。
同時,崇明在垃圾分類全域全覆蓋的基礎上,還打造出一個“互聯網+大環衛”的智慧環衛管理平臺,將大數據、雲計算、空間地理等信息通過這個平臺集成,實現對全區生活垃圾分類各環節的全程動態智慧管理。各鄉鎮濕垃圾處理站運作情況,通過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全部接入智慧環衛管理平臺,區相關管理部門可實時通過該平臺查看各站點濕垃圾收運、處置情況。
此外,各鄉鎮濕垃圾處理站均安裝了智慧化稱重系統,這套系統在濕垃圾運輸車進入站點後,能馬上對卸載的濕垃圾進行稱重,數據第一時間傳輸到智慧環衛管理平臺,並自動生成匯總。通過稱重系統,一方面可有效監管各鄉鎮濕垃圾處置實效,若發現濕垃圾産量在短期內驟升驟降,或同期對比數據明顯下降,則説明生活垃圾前端分類出現了問題,可及時介入查明糾正;另一方面,通過數據分析,可以有效掌握濕垃圾産生的規律,從而及時調整作業力量配置,提升管理效能。
在垃圾分類宣教方面,崇明區編制了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分學段的垃圾分類區本教材,實現課程的全覆蓋,為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提供了崇明案例。
2017年,崇明區率先推出了《垃圾分類》(中學版)學習用書,用作全區初中每週一節垃圾分類拓展型課程的教材。2018年,幼兒園和小學兩個版本的教材也相繼出爐,實現了幼兒園和中小學的“全覆蓋”。
崇明區編制了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分學段的垃圾分類區本教材。新華網發
負責教材編寫的顧志平老師介紹:“在生態教育中,我們就有‘垃圾是個寶,不能隨便扔’的概念,但直到這三本區本教材出爐,才真正把垃圾分類向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説明白了。”
崇明正在探索更多鼓勵約束長效管理機制,讓廣大市民更好、更自覺地參與到垃圾分類這項工作中來,實現更高水準、更高品質的全覆蓋這一目標。力爭到2020年底,崇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要保持100%,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以上;利用相對封閉的“島嶼優勢”,建成“崇明特色”分類減量垃圾綜合治理體系,打造全國性“可複製、可推廣”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