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開足馬力佈局供給主體多元化

2019-08-01 10:25:49|來源:文匯報|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本報記者 李婷

  “2019年末在全國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是上海向市民許下的莊重承諾。記者從昨天舉行的“上海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建工作推進會上獲悉,在全市共同努力下,滬上99%的最基層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服務功能提升達標,“中心城區10分鐘、郊區15分鐘的公共文化服務圈”目標基本實現。在抓緊落實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建工作中,上海積極探索供給主體多元化,催生了一大批內容多元的公共文化産品,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質文化生活。

  216家標準化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中,超過90%由第三方“託管”

  早上九點已是一片熱鬧的景象,舞蹈房、琴房、百姓收藏室、多功能演藝廳,這裡不僅常規的文化活動設施一個不少,還設有全市首家數字院線社區影院、社區百姓健身房、親子苑等,此外,另有25支文藝團隊長期在此活動。這是不久前記者在瑞金二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採訪時了解到的情況。據統計,該中心年均接待市民逾51萬人次。

  人氣旺,得益於一個創新:瑞金二路街道以政府出資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機構,全權委託其對中心的文化活動策劃、物業服務、文體團隊管理、日常運作等各個方面進行整體運營管理。來自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本市建成運行的216家標準化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中,超過90%由第三方“託管”,公共文化服務從政府“獨唱”轉變為政府與社會“合唱”。

  這種全新模式,帶來了一系列可喜的變化,比如降低了場館的管理成本、提高了服務積極性、拓展了活動資源。其中,最大的優勢在於將公職人員從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可以集中精力思考中心的管理制度設計和優化服務措施,從側重於“動手實施”上升到側重於“動腦策劃”。以石門二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為例,在被“託管”之前,街道需派駐至少25名行政人員以維持中心每天9小時的運營;自從上海華愛社區服務管理中心負責該中心日常管理後,街道只需派駐兩名專職社工,而中心的服務不降反增。記者獲悉,該中心眼下每天開放12小時,全年無休。這裡每年舉辦的各類文藝演出、展演、講座、展覽和比賽活動總場次保證在300場以上,社區圖書館每年提供各類報刊閱讀服務120多種,更新書籍5000余冊,為居民提供各類文化教育課程培訓超過3000課時。

  硬指標考核,“逼”出一項項拿手“絕活”

  另一個重要的變化,是提供的文化産品越來越對市民胃口。據介紹,在被託管前,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會與託管方簽訂合約,就每年服務人次、活動項目等設定硬指標。合約到期前,再對託管方的管理、服務、成本和績效作全面評估,並且根據評估結果有獎有罰,如不滿意不再續約。為此,各類主體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推出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吸引更多市民前來參與。

  如今,上海的大部分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至少有一項拿手“絕活”。比如,淮海中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産做文章,打造“文化e講堂”“非遺享趣玩”“民俗微展覽”“戲曲韻律操”“白領午間課堂”等極具創新概念的非遺文化服務項目;南京東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發起“南東·音樂·家”的社區公共音樂計劃,將轄區內的頂級文化資源送到樓宇內的白領身邊。一場場只有在大劇院才能聽到的音樂會被重新編排,到商務樓宇內演奏,平日忙於工作的白領們有了難忘的輕鬆時刻……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顧問蒯大申表示,加上“現代”兩字,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時代性、創新性和開放性要求。具體到供給側,須從僅僅依靠政府提供的單一方式向多種方式轉變,逐步實現由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和廣大市民共同來提供,這也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與傳統公共文化服務的不同之處。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社會化、專業化管理,是上海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有益嘗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