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治安派出所民警在指揮中心的大螢幕前工作。 本報記者 海沙爾 攝
■本報記者 簡工博 鄔林樺
19時,中山東路外灘,江風習習,華燈初上,遊人愜意。今年暑期,外灘日常人流量逾40萬,晚間高峰暫態人流量近4萬。
人越多的地方,秩序越難管,案件越易發。但這個暑假,外灘區域扒竊類案件接報數同比直降90%,常常一連幾天一起扒竊案都沒有,工作多年的老民警直言:“放在以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
“智慧公安”帶來思路變
“以前一個月的‘110’接警,光扒竊類就100多個,最多時一天就接報10余起。”外灘治安派出所所長劉海波説,以前暑假、節日等人流量高峰,報案做筆錄甚至要排隊。
地標景點、人潮涌動,外灘受扒竊團夥“青睞”不奇怪。打擊和防範扒竊類案件,曾是長期困擾派出所的難題。“顯性用警”是辦法之一。派出所讓全副武裝的民警駐守發案率高的重點區域,加大巡邏力度,“讓扒手們不敢來”。但警力畢竟有限,有警察在的地方案發數下降的同時,其他區域的發案數水漲船高,“扒手們跟警察打遊擊,不斷轉移作案陣地,防不勝防”。“便衣反扒”隨即跟上,“混”進遊客中,一旦尋獲形跡可疑的扒手,全程盯防,只要扒手作案,當場抓獲。
反扒民警打掉過多個扒竊團夥,但案發趨勢仍未徹底遏制。民警實話實説:要在數萬人中搜尋到扒手身影,猶如大海撈針。
打擊扒竊犯罪之難,關鍵之一在法律規定的“人贓並獲”。著裝民警上陣能震懾犯罪卻難打擊犯罪;便衣反扒必須全程盯防,“敵不動我不能動”,打擊成本太高。而且扒竊犯罪大多團夥作案,一旦得手立即轉移贓物,警方很難將不法分子繩之以法。
在外灘治安派出所指揮中心,一套集成視頻採集、軌跡追蹤和信息分析等功能的智慧系統,成了大客流下打擊扒竊的重磅武器。在街面安防系統的“視線”裏,盜竊犯罪全程一目了然,財物轉移軌跡清清楚楚,一條完整的犯罪證據鏈就此固定,民警鎖定嫌疑人軌跡後,直接“甕中捉鱉”。
改變的不僅是設備,更是破案思路。從茫茫人海到無限視頻,如何鎖定扒手蹤影?“我們通過追蹤和分析被害人活動軌跡,由果致因,倒追出扒手的作案軌跡。”劉海波説,通過視頻固定作案證據後,系統會自動蒐集扒手的相關信息,只要探頭捕捉到扒手身影,系統會自動報警,信息會同步推送給民警,民警就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將其抓獲。“最快的一次,晚上接到報案,第二天上午扒手剛到外灘就被我們抓到了。”
打擊是最好的防範。民警通過對接報案件的梳理分析,尋找扒手在外灘出沒的規律,科學設置視頻巡邏重點區域,再結合警力現場固守佈防,“一抓一個準”。在每天40萬人流量的情況下,如今外灘區域每天110報警量降至約40起,其中警情類報警不足5起,扒竊類報警一個月僅10起左右。
層層請示不如按圖索驥
每天40萬人潮,多少警力能管好?“藏”在外灘江堤下的外灘治安派出所,滿打滿算134人。
高效率源自科學的指揮調度。在外灘治安派出所指揮中心的大螢幕上,記者看到一張表格:按照時間、客流和車流分類,對應不同的措施和警力安排。
19時許,外灘濱江區域客流量達到1.5萬人左右,中山東路的車流漸漸退至5成以下。提取三項“關鍵數據”後,當天值班的指揮員立即在這張表格裏找到對應的工作措施:5、6號通道口及5、6平臺的民警上崗,對通道採取“5上6下”的單向限流措施;其他崗位安排1/3警力,根據實際客流情況適當增加警力投入……
“我們按照時間、客流和車流三個維度,把不同的管控措施做成一個個模組,對應不同的現場情況,讓指揮員可以按圖索驥,形成相對統一的管控尺度和執行力度。”劉海波説,14時30分至23時30分外灘客流集中時段,都可以依據這張任務表,有針對性地安排警力。
“過去一聽到大客流就緊張,腦子裏一根弦立即繃緊了。”劉海波坦言,傳統的大客流管理模式,更多憑指揮員的經驗判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容易造成標準不統一、執行不到位、效果不確定——這是他們決定制定這張標準化、模組化的大客流管理任務表的初衷。
詳細的任務表背後,是精細地測算與設計。外灘地區客流與時間有著緊密聯繫:午後客流逐漸增多,19時許亮燈後逐步達到頂峰,23時熄燈後歸於平靜——根據這一情況,劉海波先是改變了派出所勤務分配:早班延長至16時,巡邏警力由15人減至10人;中班持續至23時之後,警力由15人增至20人。
今年6月決定推出任務序列表時,劉海波和同事研究了去年以來的外灘地區全部客流、車流等數據,發現僅僅依靠時間來分解任務還不夠細緻,特別是19時至23時的高峰區間,客流並非隨著時間推移規律變化。三易其稿後,任務表引入時間、客流、車流三個變數維度,把外灘濱水區客流和核心區車流作為“優先考慮”項,制定出不同情況下模組化的大客流和交通管控應對措施的詳細方案。
“有了任務表,指揮員應對日常工作心裏就有底了。”劉海波説,如今腦中的“弦”依然在,也更加從容:“從指揮員到民警,每個人的工作更有針對性,指揮員也更有精力應對突發狀況。”
把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
“群眾不會管你是交警還是巡警,他們要的是能解決問題、能幫助他們的警察。”上海正在探索“一警多能、一警多用”、一線綜合執法“全科警察”的“大警種”創新改革。
全上海最重要的主幹道,7條與外灘交錯毗鄰。入夏后,深夜110報警明顯增加。劉海波一查,大半跟交通有關。
深夜外灘居然堵車?劉海波帶著同事們實地一走,發現癥結:“夜經濟”如火如荼,酒吧外營運車輛違法停車、高價宰客等情況隨之出現。情況最嚴重時,中山東路兩根車道被佔,營運車輛停車候客,個別路段深夜“腸梗阻”。
“全科警察”既能管車又能管人,讓問題有了高效解決之道:派出所安排警力現場駐守,既查處交通違法,也嚴管各類治安糾紛。“電子警察”在問題多發區域“上崗”,進一步壓縮違法停車和議價乘車的現象。
讓“全科警察”執法管理更硬氣,要有“後臺”支撐。在外灘治安派出所指揮室的大螢幕上,記者看到正在江堤盤查的巡邏民警傳回的畫面,高清視頻實時顯示他們所看到的畫面,畫面上人臉下方還有綠色的進度條。“通過技術手段可以對當事人的情緒進行判斷分析,綠色表示平和狀態,如果變成紅色就説明對方情緒可能較為激動,要有所準備和防範。”
“以前的民警執法記錄儀是‘單機版’,主要是保留視頻影像資料作為證據,現在用的是2.0‘網絡版’,不但可以將畫面實時傳輸回指揮中心,指揮中心也能反向傳輸視頻資料到民警的記錄儀上。”劉海波以民警最常處理的糾紛為例,現場雙方各執一詞,指揮中心可以通過將先前拍攝的視頻畫面推送給民警用於處置參考。
0.5平方公里的區域雲集逾40萬人流量,管理的關鍵除了“硬體”升級,還要發動各方力量參與治理。在外灘風景辦牽頭下,派出所對轄區內的保安、環衛、城管等各類工作人員進行培訓,“要在他們心裏植入‘公共安全’理念。”劉海波説,派出所直接開通了與保安隊伍對接的電臺頻率,有任何異動保安會第一時間報告派出所:“這樣扁平化信息溝通,有時比110報警還來得快。”不久前中山東一路上發生一起事故,一輛轎車失控撞上外灘上街沿。保安立即報告,110警情傳到派出所時,民警已在現場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