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舞臺作品“五洲四洋”遇知音

2019-10-15 09:17:5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10月18日,上海雜技團與上海市馬戲學校聯合創作雜技劇《戰上海》將為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拉開大幕,這是上海雜技團繼2016年《小龍飛天》歐洲29座城市131天巡演後又一重大創作演出項目。

  “崑曲是一種集合音樂、演唱、舞蹈和戲劇的演劇方式,這樣的表述可能會讓你們聯想到百老匯音樂劇,但崑曲要古老得多,有近600年曆史。”9月底,3D昆劇電影《景陽鐘》亮相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主演黎安的一席話,頓時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同一時間,上海民族樂團轉戰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成功上演《海上生民樂》。在特拉維夫大學演出尾聲,上海音樂家用琵琶、笛、簫等奏響以色列經典曲目《希望》,激起雷鳴般的掌聲。10月底,上海出品的3D全景聲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事》、3D越劇電影《西廂記》又將亮相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

  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引著上海文藝院團進一步創新文化傳承傳播理念,緊抓國際演藝潮流熱點,精心策劃,增加上海文化與世界更貼切的對話機會。

  掐準時間節點,堅持全方位推廣

  “京昆在海外的粉絲越來越多,得益於院團堅持不懈地進校園做推廣,外國年輕觀眾對中國戲曲越來越感興趣。”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谷好好坦言,很長一段時期,戲曲在海外僅是華人看,真正的外國觀眾少。五年來,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及院團主動進入國外高等學府、中小學舉辦藝術導賞、經典片段演出,圈粉無數。

  將中國作品推向海外,把握時機至關重要。2016年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上海京劇院新編京劇《王子復仇記》赴美國、加拿大參加紀念活動。同年,恰逢湯顯祖逝世400週年,上海昆劇團《臨川四夢》開啟世界巡迴演出,至今超過60場,上座率高達95%。德國《每日鏡報》在頭版以“致敬中國崑曲”為標題予以大篇幅報道。

  京劇《王子復仇記》誕生至今,先後在丹麥、法國、荷蘭、德國、英國、西班牙、瑞士、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厄瓜多爾、哥倫比亞、智利等國巡演。每到一處,95%觀眾都是外國人。去年8月,《王子復仇記》在《哈姆雷特》發生地、丹麥赫爾辛格市的克倫堡宮上演,拉開丹麥莎士比亞藝術節的序幕。丹麥《柏森商業日報》給出六星的“滿星”評價,“很棒的戲劇,很棒的故事,很棒的場所。這一切都不能變得更完美。”結束丹麥演出後,意大利、希臘、瑞典等國家向上海京劇院發出邀請。

  從2017年上海京劇院《霸王別姬》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普林斯頓大學演出半個月,到2019年京劇《五百年後孫悟空》日本巡演12場,觀眾人數逾萬;從京劇音樂劇場《月光下的行走》、崑曲《大雅清音》音樂會,到越劇《再生·緣》、評彈《四大美人》等在美國、羅馬尼亞、新加坡等亮相,五年來,上海戲曲藝術作品的世界影響力顯著提高。

  主動出擊,融入不同文化背景

  “我從來不知道中國的音樂風格這麼廣泛,上一首像看一個戴面紗的女士,下一首就好像在捕獵。指揮的能力和樂隊的可塑力著實令人驚嘆。”一位英國觀眾這樣評價上海民族樂團《海上生民樂》。《海上生民樂》首演于2016年,是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舉辦以來第一次選用民樂作為開幕演出。2017年《海上生民樂》在有著600多年曆史的希臘比雷埃夫斯市政劇院上演,次年登陸4國8城的世界一流音樂廳,15萬名觀眾通過多個國際古典音樂網絡平臺觀看。

  今年11月,《海上生民樂》又將赴俄羅斯演出,與莫斯科奧西波夫民族樂團、喀山民族樂團的演奏家們同臺合作。“中國民樂不能夠僅僅滿足國外觀眾對異族音樂的好奇心,我們的音樂、音樂家要具備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同行、觀眾交流的能力,只有這樣,演出才會有趣而美好。”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説。

  實力展示在舞臺,幕後功夫同樣不能少。9月,上海淮劇團《神話中國》在芬蘭拉赫蒂前沿藝術節成功演出,這是繼去年愛丁堡藝穗節後該劇又一次跨出國門。青年主演們在當地開展兩場以中國戲曲之美和中國創世神話為主題的戲曲工作坊。上海淮劇團團長龔孝雄説:“年輕人與外國藝術家有更直接的接觸,從而得出一些屬於自己的見解、感悟,不斷積累經驗,他們會展現更為出色的一面。”

  將中國元素融入世界演藝創作潮流

  沒有輕而易舉的成功。2016年8月,上海歌劇院在倫敦大劇院演出四場《雷雨》。英國觀眾及媒體最初面對遠道而來的中國歌劇並不熱情。沒想到,首演效果大大超過預期,英國戲劇週報《舞臺》評價:“中國同行們越來越多在西方制式的歌劇加入中國元素。眼下,正在倫敦演出的藝術家們就帶來了一個值得稱道的樣本。”

  2017年上海歌劇院攜新作《賭命》再次來到倫敦,攜手倫敦金融城音樂與戲劇學院以聯合製作的方式完成《賭命》英國首演。作為2016年走出去的成果延展,《賭命》無論運營製作還是排演始終保持著雙方的協同合作。2018年7月,上海歌劇院將《賭命》《卡門》等帶到愛沙尼亞薩雷馬歌劇節。《賭命》引發當地觀眾濃厚興趣。歌劇節主席尤裏·萊登激動不已,“連續三個晚上,觀眾們都全體起立鼓掌歡呼,甚至還不約而同地跺腳,這可是歌劇節上的最高禮遇。”

  聯手國外藝術家,將中國元素融入世界演藝創作潮流,是上海文藝院團“走出去”如魚得水的法門。年初上海芭蕾舞團結束德國柏林、奧地利維也納、荷蘭阿姆斯特丹和佈雷達3國4城26場《天鵝湖》演出,載譽歸來。《柏林日報》評論:“大幕打開,當上海芭蕾開始翩翩起舞,沁人心脾的美會讓你忘掉一切。”2016年至今,由上海芭蕾舞團邀請英國編導打造的《天鵝湖》,海外巡演突破百場。

  9月,上海歌劇院攜歌劇《圖蘭朵》與舞劇《早春二月》,打造迪拜歌劇院2019—2020演出季的開幕演出。這是繼完成薩雷馬歌劇節後,上海歌劇院的又一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藝術之旅。迪拜歌劇院首席執行官賈斯帕·霍普表示,“這次合作讓我見識了上海歌劇院國際化藝術水準與綜合實力,我非常期待未來能繼續合作。”

  “以‘中國故事、當代氣質、國際表達’理念打磨開放、包容、創新的作品,同時打造適應國外演出慣例的專業團隊。”羅小慈的話代表了申城各文藝院團走向世界的雄心,“來自中國上海的舞臺作品不但可以是一種選擇,還可能是帶來更多的驚喜、更棒的選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