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成立兩年來,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新增企業超四萬戶 改革創新讓更多“首單”落地
最近,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內的項目建設相當火熱:8月16日,31個項目竣工;8月17日,42個項目集中簽約;8月18日,三季度的24個項目集中開工,掀起了新一輪建設熱潮。
2019年8月20日,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正式揭牌運作。“兩年來,臨港新片區對標國際上公認的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自由貿易港和高水準國際經貿規則,著力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上海市委常委、臨港新片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朱芝松説。如今,一個高品質的戰略增長極正在臨港逐步形成。
集聚新動能,促進前沿産業發展
近日,在臨港新片區的海洋創新園,中航凱邁、仲海科技、伊斯艾傳媒科技等15家企業同時簽約入駐,總投資額超過20億元,預計總産值將超過80億元。
據介紹,到2025年,海洋創新園的物業面積將超過100萬平方米,實現年産值300億元;到2035年,將建設成為千億元級園區,成為世界級藍色經濟産業生態圈。
在臨港新片區,類似海洋創新園的園區還有不少。“生命藍灣”生物醫藥特色園區、“信息飛魚”全球數字經濟創新島的建設也在加速推進。
臨港將目光聚焦于前沿産業,圍繞“4+2+2”的戰略定位,正形成高品質發展的增長極。其中“4”是指積體電路、生物醫藥、民用航空、人工智能四大核心産業;兩個“2”則是智慧新能源汽車和高端裝備製造兩大既有優勢産業,以及綠色再製造和氫能産業兩大未來産業。
“一個個點上的突破,帶動了臨港整個産業鏈的發展。”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感慨。數據顯示,過去兩年,臨港新片區累計簽約項目765個,涉及投資額4478.31億元;新增企業40329戶,平均年增速53.7%;註冊資金增長6742億元,平均年增速218.5%。臨港新片區不斷集聚新動能,産業發展正在加速,彰顯出上海經濟發展增長極和發動機的作用。
推進自由化便利化,打造高水準制度型開放體系
這陣子,日郵物流(中國)有限公司海運事業總部總經理潘旭峰很忙。“過去,往境外發貨要一個整箱,現在可以在洋山港開展國際中轉集拼業務,拼箱也能發貨,運輸成本節省很多,手續也簡單了。”目前,他正和同事們加緊研究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的國際中轉集拼政策。
研究在對等條件下允許洋山港登記的國際航行船舶開展以洋山港為國際中轉港的外貿集裝箱沿海捎帶業務,是臨港新片區實施高度開放的國際運輸管理的任務之一。如今,這一業務開始落地了。
兩年以來,正是通過一系列制度創新和系統集成改革,一個個“首單”“第一”在臨港成為現實。
2019年8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印發,提出支持新片區以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等為重點,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總體方案》分解出的78項任務中,已完成、正在走流程和先行先試的有72項,國家、市、管委會出臺各類政策190余項,初步形成了以“五自由一便利”為核心的制度型開放體系。
“臨港新片區要用特殊的政策、特殊的制度發展前沿産業。”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趙義懷説,政策創新紅利將不斷轉化為發展新動能,推動臨港建設成為更高水準的開放新高地。
構建高效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公共服務
去年9月,生産耐高溫材料的上海榕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地臨港。但落地之前,找廠房頗費了一番週折。按照生産要求,廠房長要超過185米,高要超過16米,去哪兒找這樣的呢?
臨港新片區為此組織工作小組,一個園區一個園區地找,終於找到了一處。短短一個月內,租賃交接手續就完成了。今年1月,項目投産,未來3年,有望將年産量提升到300噸。
兩年來,臨港持續構建高效營商環境,優化公共服務,一個個項目的快速簽約落地不斷刷新紀錄。
去年,臨港新片區投資項目審批審查中心成立;今年,臨港再次加快審批服務,力爭率先實現“一站式拿地開工”和“一站式竣工投産”。同時,當地為企業推出供水、供電、供氣配套工程免費機制,截至今年7月,已有聞泰科技、格科微電子、商湯科技等企業的63個産業項目參與,直接節省工程費用超10億元。
對於片區內的金融、貿易、積體電路、人工智能等行業企業而言,數據的國際交換速率越快,帶來的競爭發展意義就越可觀。為此,臨港打造了國際互聯網專用通道,建設和開通從園區直達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的數據專用通道,提升國際互聯網訪問品質。截至今年6月,共有9家企業申請11條專用通道,其中已建成6條。
在提升基礎設施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的同時,臨港還全力推進公園城市、無廢城市、低碳城市、善治城市等建設,打造高品質、一體化、可持續的生態環境體系,為實現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提供生態環境保障。
(記者 謝衛群 劉惠宇、邊嘉璐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26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