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倫滬”! 全球金融中心新發展格局顯現

2023-01-03 10:03:56|來源:新華網|編輯:彭麗 |責編:石悅

  原標題:解碼魔都丨“紐倫滬”! 全球金融中心新發展格局顯現

  新華網上海12月31日電(記者 陳雲富、胡潔菲)2012至2021年間,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11%增長到18%,上交所股票市場規模增長近2倍、從全球第七位躍居第三位……2022年末,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正式發佈,報告顯示,中國共有4座城市入圍前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紐倫滬”格局逐步穩固,上海連續三年躋身全球前三、躋身第一梯隊,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發展蹄疾步穩。

【聚焦上海】“紐倫滬”! 全球金融中心新發展格局顯現_fororder_4

圖説:圖為“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模型體系

  中國成全球經濟重要引擎,金融中心城市跑出“加速度”

  根據最新一期評價結果,2022年排名前10位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分別為:紐約、倫敦、上海、香港、東京、新加坡、北京、巴黎、深圳和法蘭克福。與上期相比,東京超越新加坡排名升至第五,其餘保持不變。

  從區域分佈來看,國際金融中心格局與全球經濟金融發展具有高度相關性。前十位城市中,亞洲地區佔6席,歐洲地區佔3席,美洲地區佔1席,亞洲金融中心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日益凸顯。總體看,本期排名基本保持穩定,45個樣本城市中有27個保持原有位次,15個變動較為穩定(位差絕對值等於1或2),波動性較往年有明顯下降。

  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引擎,金融中心城市成長更是跑出加速度,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分列3、4、7、9位。其中,上海已連續三年躋身前三,形成“紐倫滬”三足鼎立的格局;北京于2014年首次入圍前十,並已連續三年位列第七,持續保持進步勢頭;深圳于2020年首次入圍並位列第九,成為新晉的金融中心城市。

  金融核心功能的增強不僅體現在金融基礎設施的完善方面,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也是一大重要體現。上海市金融工作黨委書記信亞東介紹,相比十年前,人民幣金融資産配置能力不斷增強,上海跨境人民幣業務結算量佔全國比重約50%。

  此外,上海持牌金融機構總數從2012年末的1227家增加到今年6月末的1719家,其中外資金融機構佔比約30%,“首批”“首家”示範效應明顯,同時更好地匹配更加多元化的投資者的需求。

【聚焦上海】“紐倫滬”! 全球金融中心新發展格局顯現_fororder_5

圖為歷年排名前10位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注:由於數據等因素,2019年指數停更)

  亞洲城市更具成長活力,“上海金”“上海油”影響與日俱增

  近年來,新冠疫情對各國經濟都造成了深遠影響,在此大背景下,各大金融中心城市的應對和表現更加值得關注。

  根據報告,從細分指標看,以上海、北京為代表的亞洲金融中心城市克服了疫情等內外部不確定因素,發展勢頭迅猛。衡量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持續動力的“成長髮展”子指數顯示,上海繼續蟬聯榜首,紐約、倫敦緊隨其後,北京由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經過比較分析,上海在市場成長方面居於領先地位,北京在創新成長方面優勢明顯。

  數據顯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十年來高速發展。2012年至2021年,上海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11%增長到18%,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從528萬億元提高至2511萬億元。十年間,上海銀行業資産和銀行貸款增長均超過140%,保險深度從4.08%上升到4.56%,保險密度從3421元/每人上升到7917元/每人。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規模十年來增長近2倍,從全球第七位躍居第三位;債券市場累計融資近34萬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交易所債券市場。

  同時,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創新實力和話語權也與日俱增, “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銅”等價格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金融中心與科創中心聯動效應持續增強,金融科技創新應用水準不斷提升,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普惠金融服務方式更加多元。

  此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也持續顯現。“産業支撐”子指數顯示,2022年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別為:紐約、倫敦、上海、香港、東京、芝加哥、北京、巴黎、法蘭克福和新加坡。其中,上海、新加坡、香港在産業關聯方面表現突出,金融業深度融入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形成了産業優勢帶動金融發展、金融業支撐實體産業的“良性循環”。

【聚焦上海】【金融理財】“紐倫滬”! 全球金融中心新發展格局顯現_fororder_6

圖為歷年成長髮展評價前10位的城市(注:由於數據等因素,2019年停更)

  全國碳市場交易破百億元,上海綠色金融亮點頻出

  隨著新一代科技浪潮不斷重塑傳統産業,金融科技、綠色金融正不斷推動國際金融市場轉型升級,為全球業界提供創新性的金融産品和服務體系。

  2022年末,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交出全國碳市場成績單——2022全年,全國碳市場運行平穩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每個交易日均有成交,累計成交額突破100億元。

  喜人成績單的背後是迭出的創新舉措。今年7月,上海市首部綠色金融法規——《上海市浦東新區綠色金融發展若干規定》已于7月1日起實施。該法規旨在促進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科創金融的融合發展,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建設。

  在科技金融方面,香港貢獻頗多。據悉,目前香港已重點推出金融科技人才培育計劃和金融科技從業員培訓資助先導計劃,並推出2022年香港金融科技周發行NFT、綠色債券代幣、數碼港元等三項試驗項目。2022年10月,港交所還推出了全球碳交易平臺Core Climate,宣告香港綠色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正全面發力。

  “在嚴峻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下,更加需要協同發展,金融及其他多領域的合作顯得尤為重要。”報告指出,未來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一方面要在投資、能礦、衛生、糧食等領域加深互助合作等,帶動全球金融穩定與長遠發展;另一方面,應注重發展普惠金融以促進持續均衡增長,共同支持世界産業創新,挖掘新增長點,促進持續均衡增長,打造公平的國際市場環境和全球經濟結構。

  首發于2010年的“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旨在客觀、科學、全面評價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狀況,真實反映一定時期內國際金融中心綜合實力。指數構建了“圈核支點生態響應模型”,即以“成長髮展”為“核心”,以“金融市場”“服務水準”“産業支撐”為“支點”,以“綜合環境”為圈層環境,對45個樣本城市進行全面剖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