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數字全崗通”讓排摸時間從3天降至30分鐘“數字小區”讓90%小區事可在物業層面解決 虹口以數字化治理為基層“減負” 力爭明年底完成25個數字小區建設,各部門及街道將建立首席數據運營官、數據執行專員隊伍
有句老話形容基層治理之難:“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眼下,虹口區的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正為基層實現多項“減負”。虹口區日前召開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工作推進會,記者從會上獲悉,虹口區要加速推進“數字賦能平臺”建設,強化先行先試和示範引領,加快構建數字化治理新格局。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虹口區,“減報表”類項目已納入排摸類、統計類、總結類42項140余張報表;“減證明”方面,通過數字化助力將24類可開具證明清單樣張電子化,後續將實現證明電子化;“減事項”則通過“智慧小虹——全崗通小助手”,以“智慧問答”為居委提供智力支持;在“減考核”上,正促進居委回歸走訪服務居民本職,建立考核體系基本版。
“數字全崗通”為街道賦能
在曲陽路街道,“報表忙”等問題困擾居委多年,排摸報表類型多、內容多、系統多,居委幹部如同“表哥表姐”。據不完全統計,居委平常每年需排摸填寫的各類報表達147張,各類臨時性排摸時間緊、任務重,很多排摸內容大同小異,但難以簡單套用,重復低效排摸佔用了居委大量精力。
“數字全崗通”為解決基層“表哥表姐”難題應運而生,通過建立模組化動態表單,完成數據標簽化管理,集成街道統一數據庫,實現下發任務表單中存量數據根據數據標簽自動匹配錄入,既能有效避免重復填報,又能靈活機動適應不同排摸任務需要。在一次典型排摸任務中,通過使用“數字全崗通”,排摸工作量大幅減少,排摸填寫項目從11個表格50個必填項降至3個必填項,排摸時間從3天降至30分鐘,大幅減輕居委負擔。
在完成動態表單模組化建設的基礎上,曲陽路街道進一步排摸匯總居民區內需定期上報的各類數據表,製作靜態表單,實現存量數據自動生成。在社區高齡老人牛奶需求排摸中,原本居委幹部需提前一個月逐個排摸戶籍遷入、遷出、死亡等信息,現在依託“數字全崗通”,每月自動推送90歲以上老人變更信息,自動生成存量數據信息,幾分鐘內就可以完成月報表工作。
據了解,為進一步發揮數字底座功能實效,加強與基層聯動,2022年,“虹口數字全崗通賦能平臺”通過為街道提供數據、工具、應用三類賦能,幫助街道實現數字能力的快速接入和統一應用。面向社區管理與服務各類場景,建設了“智慧報表+BI工具”“標簽平臺”和“智慧搭建”等0代碼工具,有效提升了街道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能力。
“數字孿生底座”解社區難題
如今,北外灘街道雲舫小區成了售後公房裏的“智慧高配版”。小區已基本實現90%以上的事件在物業層面解決,8%可在居委層面解決,只有不到2%遺留至街道層面。
據悉,雲舫小區通過建設三維數字孿生底座,接入19類1000多個物聯感知設備,開發電瓶車進入電梯告警、高空拋物、車棚充電樁監測等日常智慧場景,將報警信息與“一網統管”平臺對接,探索推出“消防預案”“獨居老人安全”“輿情監測”等案例和應用,並針對場景差異性建立“一對一”處置流程,實現“即時發現—快速響應—高效處置”閉環,有效解決了社區日常管理中“看不清、管不過來、處理不了”的情況。
快速高效解決問題,讓居民滿意的背後,正是虹口區有序推動數字小區試點建設。虹口區城運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力爭到2023年底,虹口區將完成25個數字小區建設。在建設模式上,充分結合虹馨工程、美麗家園等城市更新契機,加強數字化改造與物理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構建社區智慧物流網絡、智慧物聯多合一終端、數字化驛站等數字生活“新基建”。在場景建設上,要充分基於各個小區特點,深挖特色應用場景,形成以孿生地圖為底板,多源數據融合的數字治理新模式,實現傳統老舊小區的全域感知、精準映射和主動研判。
以數字北外灘建設為引領,將深化完善“北外灘數字孿生底座”建設,推動基於數字孿生的濱水空間管理、規建管用、招商資管等各類應用場景開發落地。同時,虹口區將以打造全域數字孿生城區為目標,建強集測繪地圖、實景地圖、數字資源於一體的區數字孿生底座搭建,鼓勵各部門及街道基於區統一平臺,建設規建一體、生態管控、應急救援、交通倣真等數字化轉型應用,加速數字孿生應用由單點、局部向城區全域、整體拓展。
“社區大腦”將全區推廣複製
在涼城新村街道,以搭建“一屏觀涼城”和探索場景應用為出發點,構建“發現—分析—協調—處置”社區服務管理閉環為目標,探索建設了“社區大腦”1.0版。截至目前,“社區大腦”一、二級介面搭建完畢,通過數據對接、地圖聯動、智慧物聯,逐步提升分析評估、監測預警、處置決策等基層治理能力。
“社區大腦”將市、區、街道三級數據匹配相應的人物標簽、政策標簽,對標簽進行組合查詢,促進部門條線間信息共享和協同合作,破除數據信息壁壘。比如,將轄區居住、就業、文化、體育、養老、醫療、商業等城市要素進行地圖撒點疊加,逐一分析四個網格片區資源分佈和短板弱項,加快補短板、強弱項、提品質,加快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同時通過內網平臺傳輸對接,對數據進行集中維護管理,形成動態底座數據庫,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虹口區將總結提煉涼城新村街道“社區大腦”試點經驗,打造形成集大、中、小屏于一體的“社區大腦”標準版。加快“社區大腦”向全區推廣複製,鼓勵各街道圍繞觀、管、防、處一體化,在標準版基礎上拓展特色化場景,推動“社區大腦”與“一網統管”平臺、數字小區打通,形成區、街道、居委(片區)、小區4級聯動架構。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虹口區政務數據體系統籌管理機制不健全、供需對接不順暢、共享應用不充分、標準規範不統一、安全保障不完善等問題,將實施首席數據運營官制度,建立各部門及街道首席數據運營官、數據執行專員隊伍,形成首席數據官聯席會議、履職培訓等長效工作機制,從而推進本級數據治理、數據安全、數據共享應用等工作,全面提高虹口區整體數據資源管理的領導力、決策力和執行力。
虹口區區長呂鳴表示,數字化轉型是未來城市樣板的重要內涵。北外灘要打造中國式現代化重要展示窗口,必須體現全球頂尖中央活動區的數字化和綠色化特徵。要加快數字賦能增強城區生命線韌性,以數字化提升基層能力,推進“硬科技+輕應用”等數字化應用場景建設,為基層減負增能。打造整體化數字治理場景和特色亮點示範工程,為全市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提供“虹口方案”與“虹口品牌”。(記者 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