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屆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開幕 施耐德電氣:産業協同減碳的時代已來臨
東方網記者王佳妮、劉昊6月11日報道:首屆“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産品與成果博覽會”今天正式舉行,國內外近600家企業帶來了千余種技術、産品,與社會各界一起“碳”索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圖景。
“在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背景下,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的舉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政府、學術界和産業界就綠色技術創新、低碳産業發展等重要議題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臺。”施耐德電氣執行副總裁、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表示,由於碳排放貫穿産業全生命週期,産業協同減碳的時代已經到來。此次參會,施耐德電氣正式啟動可持續影響力計劃“減碳大師”第二季。同時,希望與更多生態夥伴深入交流和合作,賦能更多中國企業提升綠色競爭力。
賦能企業,“減碳大師”再度啟航
2022年,施耐德電氣發起“減碳大師”計劃,旨在集結各行業通過可持續發展諮詢和數字化手段實現減碳的先行者,打造更廣泛的綠色生態圈,影響和助力更多企業和個人在減碳之路上“有技可施”,至今已有近50家企業作為“減碳大師”加入計劃。
施耐德電氣“減碳大師”第二季發佈現場
本屆碳中和國際博覽會上,施耐德電氣重磅開啟“減碳大師”第二季,並將從“更廣泛的企業覆蓋、更豐富的獎項支持、更落地的解決方案”三大維度進行升級,持續輸出低碳轉型的經驗和能力。
對於“減碳大師”計劃,企業管理者充滿期待。佛吉亞中國區碳中和高級經理程迎迎博士表示:“佛吉亞將碳中和作為戰略核心,計劃2025、2030、2045分三個階段逐步達成全面碳中和。而減碳需要整個生態圈協同創新、相互賦能,我們希望與施耐德電氣攜手努力,更快達成減排目標,持續為行業、客戶創造綠色價值。”
據了解,施耐德電氣的全球營收中,帶來積極氣候影響的産品或者解決方案所創造的收入已經佔到公司總收入的70%以上;在全球共有65家零碳工廠,在中國共有17家 “零碳工廠”、15家工信部“綠色工廠”和12家“碳中和”工廠。此外,2018年至今,施耐德電氣已幫助全球客戶節約和避免了4.58億噸碳排放,預計到2025年累計減少碳排放將達到8億噸。
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施耐德電氣展區
洞悉新趨勢與新方法,供應鏈報告新鮮出爐
據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發佈的《奔向長青——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高管洞察》報告,中國企業減碳整體呈現三大趨勢。第一,企業減碳意識大幅提升,2022年制定明確碳中和目標的受訪企業比2021年提升15%。第二,企業減碳動力正由外壓轉向內生。2021年,高達90%的受訪企業減碳是受政策和監管的外部壓力驅動,而2022年66%的受訪企業減碳來自於內生動力。第三,可持續不僅是成本更是投資,66%的受訪企業認為減碳可以提高産品溢價。
企業供應鏈轉型也是近年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本次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聯合發佈《邁向以客戶為中心的一流供應鏈——精益、韌性、綠色、數字化》洞察報告,為企業供應鏈轉型提供目標和路徑指引。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負責人、商業價值研究院院長熊宜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發展部中國區負責人、商業價值研究院院長熊宜表示:“供應鏈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之一,其轉型的本質是更加快速滿足客戶需求,‘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原則不斷引領著企業行動,以達成更高的品質、更短的交期和更精準的服務。”
報告指出,隨著全球整體環境不確定性增加,以及新形勢、新技術、新需求的涌現,中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正面臨四大挑戰。
首先,企業外部運營風險劇增。突發性事件加劇供應鏈波動,産業升級對傳統供應鏈帶來衝擊,客戶需求變化也會導致供應鏈供需失衡。其次,內部管理效率亟待提升。為提升供應鏈韌性帶來的建設成本不斷增加,企業規模的擴張增加供應鏈運營複雜難度。再次,生態圈協同難度加大,生態圈透明性、協同性仍顯不足。最後,綠色轉型迫在眉睫,政策與市場減碳壓力不斷增加。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白重恩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白重恩表示:“綠色供應鏈是雙碳和供應鏈領域的重要話題。政府提出雙碳目標,對高能耗企業加強監管;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消費者、供應鏈下游客戶增加對低碳足跡産品的偏好;碳排放成為ESG評級的重要因素。企業需要以創新的思維和前瞻性的目光,探索如何在供應鏈管理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