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直播      |      滬動長三角
上海:科研範式變革撬動大學科研文化之變
2025-02-21 14:58:46來源: 文匯報編輯: 安娜責編:魏寒冰

  原標題:今年前兩月,復旦大學6篇學術論文在三大國際頂刊發表,另有4篇已被接收 科研範式變革撬動大學科研文化之變

  用AI(人工智能)“創造”出人類從未在自然界發現的分子,解決鋰電池的壽命問題;利用古DNA儲存的信息繪製東亞文化向西輻射的路線圖;用大數據和AI找到了帕金森疾病的靶點和“適配”的小分子藥物……復旦大學今年以來在科研領域頂尖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成果。比起數量,這些成果所共享的一大特徵更值得關注:均是在科研範式上的顛覆性變革,通過推動科學智慧(AI for Science,縮寫為AI4S)為科研賦能,加速科研的突破。

  如果説,科研本來就需要大膽的想像,那麼,正是科研範式變革才可能讓科學家的“異想天開”得以實現。

  復旦大學從2022年底全面推動AI4S以來,收穫的不僅是基礎研究領域的不斷突破——單單今年1月至2月,就已在CNS(《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頂尖刊物)上發表了6篇論文,另有4篇論文也已被接收,且它們大多是離産業僅一步之遙的基礎應用研究突破。

  科研範式的改變,也帶來了科研文化的改變:在此過程中,更多年輕人得以被“看見”,學科交叉融合也成為自然。

  全面推動AI4S,科技底層邏輯已經變了

  “如果沒有科研範式的變化,我們團隊不可能依靠傳統研究的模式,來完成現有的成果。”高悅是復旦大學的一位90後青年研究員,他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彭慧勝的團隊,為了解決鋰電池電量衰減的問題,大膽想像通過一種分子將鋰離子重新注入電池。在AI大模型的“協助”下,他們設計出了這一從未在真實世界發現過的分子,並且在各種形態的鋰電池中得以驗證。這一研究成果不久前發表在《自然》主刊。

  不只是高悅,在復旦,多位科學家接受記者採訪時,都不約而同談到了科研範式帶來的影響。

  復旦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曉創説,上一次科技革命帶來的邊際效應正不斷衰減,如果當下還是依照原先的科研範式,很難再出現顛覆性突破。面向未來的“星辰大海”,只有來自科技底層邏輯的改變,才能帶來科研的突破。

  復旦大學從2022年11月開始在全校全面佈局AI4S,並於2023年上線了國內高校最大的雲上科研智慧計算平臺CFFF平臺。如今,學校已在各一級學科建立AI4S創新中心。目前,全校AI4S科研團隊已超百個,包括固態電池、物質結構、人類衰老、蛋白質結構預測、類腦智慧、中華文明探源等重要的研究領域。今年5月,學校還將成立全球AI4S聯盟。

  更多年輕人被“看見”,很多時候“學生帶著老師跑”

  盤點今年在復旦大學産出的一系列新成果,還有一個特點:主要完成人幾乎都是80後、90後的青年科研主力,甚至還有些成果的第一作者是00後學生。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90後直博生吳英成就在導師高強的指導下,利用最新的研究工具發現中性粒細胞的抗原提呈能力,為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的突破提供了一種可能,該研究發表在《細胞》雜誌;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的95後青年研究員王怡靜以“基於AI技術的全球太陽能與風能發電實現碳中和的優化方案”項目,入選第九屆未來女科學家獎計劃擬支持對象……

  “中國不缺人才,科研範式的變革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科學研究的邏輯,也讓更多年輕的‘最強大腦’能夠真正發揮作用並被‘看見’。”學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追溯科技發展史,歷史上最偉大的發現幾乎都來自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尤其是真正的顛覆性創新,更需要科研人有充分的想像力去突破邊界,而這正是年輕人的特質。在復旦大學,上線CFFF平臺後,學校還為所有學生開設AI大課,教學生玩轉智算平臺。當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校長金力就説,接下來很多時候做科研會是“學生帶著老師跑”了。

  事實證明,AI4S的推廣,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發揮自己“最強大腦”的作用。發現帕金森治療最新靶點的課題組負責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80後教授鬱金泰感慨:“很多90後、00後學生在某些方面都比我強,正是這麼多年輕的‘最強大腦’聚在一起,才能玩轉AI4S。”

  學校同樣也為年輕人提供足夠的支持和支撐。“鼓勵年輕人尤其是博士畢業5年內的青年英才攀登科學最高峰,學校必須要給他們強有力的長效支持。”徐曉創告訴記者,不論是青年學者要申報項目、申請經費,還是成立交叉團隊、需要研究生招生名額,科研院是這些青年學者的“對接中臺”。彭慧勝自己就擔任這些青年科學家的“服務員”。

  目前,學校仍然在探索如何讓年輕人做科研沒有後顧之憂,如何通過讓學生去實驗室“抓活魚”,從而培養更多熱愛科學的年輕人。

  學科交叉成常態,推動科學靈感離“落地”越來越近

  鬱金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還披露了一個細節:他的研究成果完成後,一些産業界同行勸他先和藥企聯合開發、再公開發表成果。但鬱金泰團隊還是選擇了先公佈成果。“因為我們希望讓更多國內外的同行了解中國科學家,也希望有更多學術界和産業界的科學家一起參與進來,共同破解人類健康難題。”

  要實現更多的科學突破,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科研文化。“如果科學研究是為了發論文、拿經費這類功利目標,很難想像會出現重大的科研突破。”彭慧勝談到,當科研範式發生改變,當更多靈感迸發的年輕人可以自由地將自己的“異想天開”在AI平臺上嘗試時,科研文化也悄然改變。

  從目前已發佈成果的團隊來看,不僅年輕人更容易被“看見”,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鬱金泰關於帕金森疾病的研究組,最開始由臨床醫學研究人員組成,隨著研究逐漸推進,腦科學轉化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加入進來了、類腦科學智慧團隊加入進來了,大數據科學、生物化學、藥學等團隊也紛紛加入……

  “當科研是由科學家興趣牽引,而不是由功利指標牽引時,破圈、分享、協作、共同推動科研的進展就成為必然。”徐曉創告訴記者,就在不久前,學校組織了“北坡攀登”培訓班,讓中青年老師們自由交流,沒想到培訓結束後,一下子産生了50個自然形成的交叉研究小團隊,最後有30個團隊的“異想天開”獲得了學校的初期資助。“有些團隊提交的科研設想只有一張A4紙,但我們也進行了支持,希望半年請他們來交流一次,讓科學靈感離‘落地’越來越近。”(文匯報記者 姜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